打印

[征文作品] 【2023文心雕龙——芳华离殇】【铁栅栏门】【023】【一次性完结】

本主题由 微嗔 于 2024-2-17 10:13 置顶
1
穿越时空的救赎,实名喜欢这样的情节!

看到中间,就能发现男女主视角的微妙区别,到最后揭晓谜底的时候一次性回收所有伏笔,赞!

而且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主题,高考与鸡娃式教育对人性的压迫与扼杀。希望这样的父母和家庭会越来越少,素质教育能真正普及,避免相同的悲剧再次发生吧。

[ 本帖最后由 Yunalesca 于 2023-9-10 11:56(GMT+8)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逍遥夢 金币 +6 征文期间,双倍奖励!! 2023-9-19 18:36
  • 飄渺 金币 +6 认真回复,奖励! 2023-9-10 18:47

TOP

2
开头看到漂亮白领小姐姐回母校,男校长接待,本以为是准备老牛觊觎吃嫩草……(猥琐的笑),慢慢看下来原来是个青春校园悬疑故事啊,文风和思维挺独特的,写出了青春的美好和少少的遗憾,温馨结局也令人感动。(纯洁的笑)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逍遥夢 金币 +5 征文期间,双倍奖励!! 2023-9-19 18:36
  • 飄渺 金币 +5 认真回复,奖励! 2023-9-10 18:47

TOP

1
真不错啊,是一部结构完整合理的中篇小说。铁门既是旧人难以跨越的苦痛藩篱,也是新人长相厮守的幸福起点。随着栅栏拆除,相信他们都能获得解脱。就是感觉前期少了点张姐和校长对铁门特殊性的伏笔,所以到后面揭秘的时候有点突然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逍遥夢 金币 +5 征文期间,双倍奖励!! 2023-9-19 18:36
  • 逍遥夢 金币 +5 征文期间,双倍奖励!! 2023-9-11 08:33

TOP

1
这么好的纯爱文章,值得一篇长评。
看这篇文章到了后半部分,忽然发觉原来是叙诡,不禁拍案叫绝。两人两鬼,相隔十年的时间里发生的类似的故事,最最后形成了悲喜的两种结局。两端故事,两对青春,被作者用文笔和分段巧妙地织补在一起,形成了一张闪烁着青春荷尔蒙和芳华离殇泪痕的绝美画卷。

对于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青春的记忆似乎永远都伴随着中国高中特有的学业压力。故事中鬼情侣的故事则是这样一种特殊教育国情之下产生的一个悲剧。而沈白薇一对则无疑是幸运儿,他们的故事也是大多数顺利升学的高中生情侣那种压抑混合着性欲爆炸的青春具象化。

铁栅栏在文章里似乎有了一种象征意味。深夜,宿舍,无人的走廊,一道铁栅栏之上,漂浮着漫天星斗。一道铁栅栏的两侧跳动着两颗青春却又压抑的心灵。当男生青春的热血和急公好义冲破了那道铁栅栏,失落的心灵终于得到救赎,美丽的女生奉献上娇美丰盈的躯体作为回报,阴阳结合,天人合一,高考也就不再成为压力。真妙!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飄渺 金币 +40 征文期间,双倍奖励!! 2023-9-12 21:45

TOP

1

回复 1楼 的帖子

开始以为是惊悚,后来发现是悬疑,再后来又引入了鬼神玄幻,最后带来的却是一个温暖阳光的结尾,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觉得就该如此,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段接一段以不同人物视角的叙事给人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感,同时又在不断的铺垫中慢慢揭示真相。而且这个剧情颇有点当年“人鬼情未了”经典电影的即视感,让人为男女主角捏一把汗的同时又对接下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最后随着铁栅栏门的拆除,所有人的心结都得到了解开,一对深情的魂魄也终于能相拥在一起。作者虽然自谦想法不算原创,但其构思和文笔确实是悬疑重重,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最后迷雾揭开,才发现原来如此,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其中的肉戏反而不再重要,确实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好文。而且直接完结也让人能够一气呵成读完,酣畅淋漓甚是过瘾,给作者点赞!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逍遥夢 金币 +32 征文期间,双倍奖励!! 2023-9-19 18:36

TOP

1
  一篇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的小说。虽是匿名,楼上几篇回复好像都能猜到。我读文少,猜不到是谁。但对其他人能猜到毫不奇怪,确实是个人色彩非常浓厚的文章。

  先说优点。征文读到现在,但凡试图去扣题的读者,一般会将情绪或多或少引向负面。毕竟“离殇”嘛,虽然不知道这俩字具体啥意思,但终归是负面情感才对味。

  但本文作者十分叛逆。在仍然讲了一个悲伤故事的情况下,辅以另一个温暖故事。两个故事交织叙述,最终的反转落在温暖上,使整个文章的情绪反而偏向正面,而非负面。我个人读完心里充满阳光,但文中的负面“离殇”又清晰可见,远远算不上跑题。

  我刚才说作者叛逆肯定是保守了。这就是格局!

  当然,这么好的效果不是只靠多编一个故事、或者搞一个叙诡就能达成的。至少有两点技术上的东西,我在阅读时印象深刻。

  1. 铁栅栏门

  铁栅栏门不仅是本文的标题,更是整篇文章的眼睛。作者赋予了它极多的承载。

  a. 作为支点的铁栅栏门

  首先,故事人物的行为构成一条动线,而动线往往需要一个支点(这个理论一般是说戏剧,但多数小说依然可以成立)。人物的行为会围绕支点展开。

  故事中两对男女的互动,往往是在铁栅栏门两侧。每一个视角,都会描述穿过铁栅栏门看到的世界。

  两对男女都无法真正跨越这道门,所以隔着这道门交谈、共用耳机、肢体接触、性爱……感情与行为不断升级,都离不开这道门的阻隔。而此中最难得的,就是性爱自然地融入故事。情色作者往往纠结于故事和性爱的节奏,两者处理不好会互相耽误。本文完全无碍,没有铁栅栏门,一对情侣的浓情蜜意实在太多样了。可有铁栅栏门,二人能做的最疯狂的事情是什么?可不就是一门之隔的后入性爱吗。这安排真是太对了!

  b. 铁栅栏门本身

  铁栅栏门本身的特点在故事中均有体现,全部发挥了作用。

  高大笔直:女人吊死在门上。

  咯吱作响:性爱桥段有写到这点,男人用衣服减少震动的声音。

  冰冷:男人觉得门很冰冷,可依然觉得浪漫(反衬)。男人想抱一抱女人,却隔着冰冷的门(正衬)。

  锈迹:女人回归校园时,引起回忆。

  一道门可谓写得面面俱到。

  c. 铁栅栏门的人文关怀

  铁栅栏门代表的是什么?封闭、冰冷、压迫。全部是负面的东西。

  可当铁栅栏门要被拆除的时候,为什么曾经的学生会怀念?

  结尾处沈白薇说对铁栅栏门说:“谢谢你,陪我度过不堪的岁月……”

  铁栅栏门所代表的中国教育理念,正是她岁月不堪的原因。而铁栅栏门的另一面,又承载了她奋力挣脱不堪的珍贵回忆。

  正如前文所说,作者很擅长去写事物的一体两面,所以才会离殇中闪耀温暖。

  负面的铁栅栏门,释放着最正面的人文关怀。

  d. 铁栅栏门的普世情感

  乔羽写《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说的是长江。可他不愿写“万里长江波浪宽”,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住在长江边上。而每个人心里,都会有家乡的“一条大河”,哪怕只是村前的小水沟。

  我因为个人经历,去过很多地方,读过很多学校,没有一个学校有这么一扇铁栅栏门。

  但我依然能共情。文中的铁栅栏门,就是我的“一条大河”。

  它也许是这个学校里的一面墙。

  它也许是那个学校里的一片树林。

  还有一个学校,它什么都没有。可男女之间,仍存在那道无形的“铁栅栏门”。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绕不开这道“铁栅栏门”。

  2. 读者与人物的距离

  本文的第二个技术亮点,就是读者和人物的距离非常合适。

  读者可以和人物零距离,此时读者可以被称作“代入者”,亲身体会人物的故事与情感。读者可以和人物保持一定距离,此时读者为“观察者”,可以更冷静地审视全局。

  我个人认为,本文属于比较典型的“观察者”范畴。

  即便我可以共情,我仍是在一定距离之外,欣赏着这个故事。这样这个故事的离殇和温暖都是淡淡的,而非亲身体会那种很满的情感。很有韵味。

  作者的两个设计(或者也可能是作者本身文字风格,并非特意设计)把控了这个距离。

  a. 交错叙事的重复段

  在男女视角转换时,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做承接。视角转换后往往会有一段叙事是重复的,只是视角不同。虽然最终我们得知是叙诡,并不是同一件事。但在阅读时会有重复的感觉,于是产生了“观察者”需要的距离。

  这种重复段,既是埋下叙诡伏笔的核心段落,又是视角转换的平滑过渡。

  从不同视角讲“同一件事”,减少了代入感,但让我观察得更细致入微。

  b. 人物与对话的优先级

  本文中对话仍是人物互动的主要手段。对话包括提示语和引语,结构有四种形式。

  前置:提示语在引语前面(他说:“你好。”)

  后置:提示语在引语后面(“你好。”他说。)

  插入:提示语插入引语中间(“你好,”他说,“你真好。”)

  省略:只有引语,没有提示语(“你好。”)

  他们的区别,一个是节奏不同。另一个就是读者的关注点会不同。读者一定会更关注先出现的东西,省略和后置会让读者关注话语而非人物。前置则正好相反。

  我读过的小说,前置之于后三种,是较少采用的形式。可本文大量地使用前置(不知是特意选择还是作者个人习惯),让我的关注点一直在人物上,有种一直盯着他们行动的感觉。这点也产生了“观察者”的距离。

  不过这里也稍微提一下对话节奏的小问题。提示语一般分为对话提示(“你好。” 他说。)和动作提示(“你好。” 他走过来。)。两种提示理论上是可以混用的(他走过来,说:“你好”),但一般来说不要大量使用。尤其是大段的对话,语言的节奏会有明显的割裂。个人认为本文的对话提示和动作提示混用情况有点多,建议多数改为只用动作提示就好。

  写长了,不足之处后面再写。红心送上。

TOP

1
版主留言
醉蝶幽梦(2023-9-25 17:18)提示: 不亏,不亏,读者有所赏,作者有所得,本就是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过程
  下面说说本文不足之处。

  试想如下情景:

  你在看一部电影。星星很亮,月光很暗。高大的铁栅栏门泛着微弱的银光,最下面两具白花花的肉体,隔着门紧紧连在一起。一阵风起,吱吱声中又吹来轻快的脚步声,远处一道人影慢慢靠近。男生想要逃走,女生却紧紧抓着他,两人像粘在铁栅栏门上。只是人影就这么从门前飘过,脚步都未慢分毫,像是被风吹来,又被吹走……

  此时背景传来赵忠祥老师慈祥的声音:“原来,他们是鬼……”

  这突然就不是电影了,成了纪录片。如果鬼的部分没铺垫好,还是《走近科学》这种纪录片。

  本文这种写法的叙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世界观设定

  叙述性诡计,在侦探悬疑类作品里早就广泛应用,已经是个非常成熟的技法了。本文这种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引导读者认为是在相同时间,就是典型的时间叙诡。

  而诡计谜底的揭开时,引入大量世界观设定,这一点不对。

  诡计就是骗人。作者在创作叙诡的时候,需要考虑你到底是要骗谁。你可以骗的对象包括:叙述者自己,故事人物(非叙述者),读者。然后要考虑他们分别知道哪些信息,如何混淆而非遗漏这些信息,从而达到欺骗的效果。

  本文中,被骗的应该是故事人物(李不知道自己是鬼、沈不知道身边有鬼)和读者(不知道故事里有鬼)。

  谜底揭开时,引入的世界观设定至少包括:

  a. 世界上有鬼。

  b. 刚死的鬼不知道自己死了。

  c. 鬼因为执念存在人间。

  d. 鬼体质阴寒,会让生者感到不适。

  这四点并非什么约定俗成、举世认可的规律。如果读者心中没有认同,伏笔其实没什么用。结尾来一条尚可,四条一起扑面而来。这就不是怪力乱神,而是机械降神。

  作者前文当然埋了伏笔,但这些伏笔是结果。基于假定以上四条为真。比如,我知道了第四条,然后知道了楚帆经常拉肚子,我觉得合理。但如果伏笔只提了楚帆经常拉肚子,最后倒过来是因为第四条。我很难认同。这不是叙诡需要的混淆,而是有缺陷的信息遗漏。

  作者自然也对鬼魂给出了暗示,比如李涉川的名字,听着就像鬼。比如宿管叫鬼见愁。但这些暗示力度太轻了,托不住后面的谜底。

  我个人建议,不如在沈白薇和张姐的互动和回忆中,加一些轻描淡写的宿舍闹鬼传闻。

  比如沈白薇回忆曾经学习压力很大,宿舍里的人接近铁栅栏门,总会莫名其妙的恍惚(李涉川在附近的影响),跟闹鬼似的。但宿管一来,一下子就精神了(李涉川被吓跑了)。所以宿管才叫鬼见愁。

  这种叙述,看上去像是用来引入宿管这个人物的微观细节。但实际上是偷偷泄露了宏观设定。

  2. 视角

  作者最后有提到是借鉴了剧本杀。我觉得这不是个好主意。

  第一,剧本杀叙事和小说叙事差别很大。玩家剧本存在大量的第二人称残缺叙事,需要数个玩家合力收集线索,构造一个故事。DM剧本是彻头彻尾上帝视角,一切全部知晓。而本文作为小说,相当于前面要通过分段叙事将几个玩家剧本融合成一个故事,而最后通过DM剧本来揭示一切。这就会造成前面我说的问题,结尾处一个赵忠祥老师的画外音突然出现,破坏了氛围和美感。源头就在于,玩家和DM是不同的角色职责,在小说叙事结构中产生僵硬的视角转换(最前面的比喻,电影和纪录片的风格冲突)。

  第二,剧本杀没什么创新的叙事手法(当然也许是我还没发现)。包括叙诡在内的手法,基本都是从侦探悬疑小说里学来的。很多理论学着学着还荒腔走板了(比如“本格”和“变格”这些概念,剧本杀的解释全是错的)。所以小说去借鉴剧本杀,有点本末倒置,可能直接借鉴其他小说更合理。而且以剧本杀良莠不齐的程度,暂时看平均质量远低于侦探悬疑小说。

  如果非要以剧本杀的思路孕育小说,也不是不行。只是思路要更全面。

  以本文为例,保留叙诡和男女视角结构。如果对照剧本杀,存在两男两女四个主要角色,大概有几个参与者几个本子?

  一个玩家?肯定不行,男女至少各需一个。一个DM?那倒是可以,可拍不成电影,只能是纪录片。

  四个玩家?那就没叙述性诡计什么事了,人数就是谜底。

  两个玩家,好像只能这么做。

  至今的思路和本文看似都是一致的。但下一个问题,你会扮演哪个玩家?李涉川还是沈白薇?

  当然是李涉川。不是因为李涉川好,是因为沈白薇是个完全无法扮演的角色。

  我扮演李涉川,我和李涉川是一体的。当李涉川发现自己是鬼的时候,我(假设是个聪明的玩家)也发现自己是鬼了。

  我扮演沈白薇,我和沈白薇不是一体。我能从李涉川的玩家那里,知道他是鬼。可沈白薇永远不会知道李涉川是鬼,因为她自己的剧本里,她没有任何途径可以知道。

  所以本文实际上,形式上有两个角色,但只有一个玩家。沈白薇的桥段,尤其是“沈白薇之七:真相篇”,存在巨大的割裂。

  “李涉川之七:真相篇”是上帝叙事,但它存在李涉川视角,与李涉川前面六篇一致。而沈白薇前面六篇是沈白薇视角,第七篇是彻头彻尾的上帝视角。这里的叙事已经不成功了。

  所以要把沈白薇变成玩家,她的剧本需要大量关于“身边有个鬼”的线索。

  3. 混淆

  作者在情节上的混淆是成功的,让李涉川和沈白薇经历相似的事情,但暗含细节的区别。

  作者在鬼魂设定的混淆是有点奇怪的。文中有提到穿越,意即作者希望用穿越来混淆鬼魂。这种怪力乱神混淆怪力乱神的设计,容易怪上加怪。

  文中说,李涉川看到一个已死的人未死,第一反应是自己穿越了。

  另一个可能的想法是,李涉川以为自己看到鬼了。

  这两个想法,哪一个更符合逻辑?我其实觉得还是见鬼更合逻辑,毕竟穿越是二十一世纪才流行的概念。这样其实是用了一个逻辑更差的东西,来混淆逻辑更强的,效果不好。

  或者就算见鬼和穿越没有逻辑高低,两者也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突然提及十分不自然。更好的办法是用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去混淆,比如能不能李涉川认为女生上吊是幻觉,或者一场梦。

  本文的情节,李涉川记得自己目睹上吊,然后因此重病。

  那这里能不能做一些因果混淆,让李涉川见到活着的于璐,惊吓中产生因果导致的错觉。以为自己曾先是重病,才梦见于璐上吊?

  所以总结一下,要构成更成功的叙诡。本文还需要,更多世界观设定的暗示、更多能让沈白薇知道身边有鬼的细节、更多能混淆鬼魂设定的真实世界解释。

  ……

  叙诡之外,再聊聊文学表达的事。

  上面全部内容,都是针对叙诡,讨论范围限制在侦探悬疑小说体系里。

  如果把体裁放开到广义文学,本文的表达形式可以更自由。侦探悬疑小说制造了谜,就必须配套提供谜底。而文学本身不强制谜,也不强制谜底。

  这里要谈的就没有对错问题了,更多的是个人的审美。所以连建议都算不上,只是提供一个思路。

  我觉得以作者的笔力,可以考虑不给谜底。作者自己都匿名了,文章何必这么清晰。

  反正就是讲个故事嘛。

  门的这边,男的干了这些事。

  门的那边,女的干了那些事。

  一男一女好像在干同一件事,又好像不同。他们提到曾经有个女的,也干过这事。

  诶,结尾处怎么出来一个新的男的?

  读者你懂了吗?有的好像懂了。

  哦,你不懂?

  那你温暖吗?人文关怀收到了吗?

  收到了。那就行。

  谜底?

  不重要。你温暖就好。

  只要故事扎实,叙事过硬,一切谜底可以隐藏,一切解释可以留白。把感情和魅力留下就行了。

  二十世纪以来,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这样的。

  倒不是说本文必须也要这样。但读到本文男女两个真相篇,作者太太太太在乎读者看没看明白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飄渺 金币 +200 征文期间,双倍奖励! 2023-9-25 16:51

TOP

2
只说说个人的阅读体验吧。

开头一句穿越了,感觉还是挺让人一脸懵逼的,因为接下来的描述更像是灵异小说写见鬼的套路,直到看完第一节,才能理解并把“穿越”作为设定接受。

第一节往后就渐入佳境了。按我的经验,搞多视角同时叙述的作者大多是有野心的,看到切视角我就知道接下来肯定有看头。一路看下去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直到揭秘篇之前,无论是故事还是文字我都觉得可以称之为优秀,读起来非常愉快。

读的过程中唯一觉得有不对劲的点是,男女双方都确认恋人关系了,为什么还在用“那个男生/那个女生”来指代对方?在意识到谜底前,只能认为是行文上的小瑕疵并刻意忽略掉。不过也恰好因为这个“瑕疵”一直梗在脑海里的一角,最后的差分让我立马意识到这是诡叙。不过意识到之后却觉得,如果只是为了留下线索而让前面的故事有了瑕疵,好像有点不值得。

至于揭秘篇……怎么说呢,就感觉突然失去了之前的故事那种字里行间的灵性,更像是为了完成揭秘的任务,而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 本帖最后由 675979115 于 2023-9-29 05:53(GMT+8)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夜月 金币 +40 双倍 2023-9-29 09:23

TOP

1
版主留言
夜月(2023-12-17 19:10)提示: 当然不是我……我是评委
夜月的手笔么?盲猜一下,坐等打脸。

TOP

1
用男主角李涉川和女主角沈白薇双视角、双线程、多角度叙事的表现手法实在是不多见啊,虽然这种另类而新奇的写作方式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频繁转换的角度多多少少会打乱读者阅读的体验感,让人难以融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中去。男女主角略显诡异的故事倒是有点像当下流行的剧本杀,阅读其间让人有种忍不住扮演什么角色的冲动,这种体验可能会吸引一部分年纪稍小一点狼友的喜欢吧。另外本文中的肉戏还是显得有点单薄,既不能服务于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也没有给人太多的感官刺激,属实有点美中不足的感觉。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4-27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