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期】名文帖参赛贴 南 瓜 汤

0

【第二期】名文帖参赛贴 南 瓜 汤

版主留言
thewho1021(2009-6-19 22:45): 合格。去跟帖。
南 瓜 汤

      又是个麦子渐黄的季节,麦子渐黄的季节我总想起这件事。

      那年我15对,弟弟9岁,那时弟弟的眼睛有点小毛病,母亲就叫我陪去地级市大医院看看。父亲正在那里政治学习。

      那天,我们从县城上火车。这是我俩第一回结伴出远门,尤其弟弟头一遭坐着火车,很兴奋,一路上叽叽喳喳唠个不停,到达目的地已是午后,我们也没什么行李,空着四只手,玩儿似地晃。一下火车,就掏了母亲给的五元钱,在出口处买了两支棒冰,捏在手上一前一后晃在街上吃。

      此时,太阳还高高悬着,我们就不急着找父亲,沿了宽宽的大街瞧新鲜,从山沟沟里出来的山里娃,什么都觉新鲜,江滨大桥的另一头当年有不少摊子,在小摊上我们花了5分钱买了一包紫红紫红的桑椹,个儿大大的。其实对桑椹我们不陌生,咱老家的田头地角有的是,但那里淘气孩子多,又嘴馋,哪棵桑树上有果子大伙心里清清楚楚,又生怕别人抢了先,没等成熟就争着摘了,酸不拉叽地吃。像这样鲜紫的桑果子我们还是第一回吃到,觉得很过瘾。

      我们所带父亲学习的地址其实不详细,只知道在“五七”干校,哪想当时干校不少,不是实名,问路人行人有指东说西,好不容易找见一个,一问,不是。结果,到天将黑时,仍没找着,这下可慌了,五元钱已吃了一部分,晚上睡到哪里去。颤颤地对弟弟说:“今日我们恐怕寻不见父亲了,只能睡在大街上”。弟弟一听,就哭开了,我也憋不住,眼睛里有水流出来。

      有热心人说,去“老地委”问问,那里常办什么班的,我们就去了。

      这里住了许多军人,进进出出,像在搞什么活动,很热闹的样子,几个穿军装的人见我们进去就上前打问,我说了,他们就把我俩领到一间办公室里,让坐下,安慰说:“别着急,市区不大,我们打听打听”。

      天已黑下来,一个干部模样的过来问我们吃饭没有,我们说没,他就跟一个小战士说了几句。不一会,那战士就端了两盘南瓜汤,一盘白白胖胖的馒头,叫我们吃。一见这货,我们也来不及感动,就不客气地抓了狼吞起来,他们等问过我的父亲的姓名,就一边忙着打电话。

      南瓜汤是家乡土货,白胖的馒头也不是第一次吃到,但在此时,我却觉得非常好吃。没等我们吃完,一位战士脸露笑容地对我们说,你爸找到了,在海塘,他马上赶来……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父亲匆匆来了。一见父亲,兄弟俩高兴得眼泪汪汪,父亲则对战士们再三道谢,当得知我们已吃了晚饭,父亲要付钱,战士却执意不收。我们就向他们道别,他们笑着挥挥手。

      海塘是在城外,晚上又没了公共汽车,父子三人就走步走去。此时,月在中天,很明亮,走在田野中,有风吹来,格外清新,田里的青蛙咕呱咕呱叫得很热闹……

      一路走到海塘。海塘还很热闹,一块露天广场在放电影,是《鸡毛信》。父子三人走到时,看见那个机智的放羊娃正抛开羊的尾巴瞧什么,我们就笑着也站下了看……

      几十年前往事,我仍记忆犹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模糊记忆,反而对白白胖胖的馒头与南瓜汤愈来愈清晰。虽然,那些战士的模样已记不清,更不知他们的姓名。但我深深记着那身绿色,非常圣洁。这个事情在他们心中定是一点小事,早已没有了一丝印迹,但对我却忘记不得。人当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帮助,这确实是令人刻骨铭心的,这会让人记住一辈子,并对人生态度产生影响,对此,我已深信不疑。




[ 本帖最后由 pjhxy2008 于 2009-6-13 09:55 编辑 ]

TOP

0
楼主的文章读起来很亲切,文笔流畅,清新!
南 瓜是家乡菜,家乡也叫"金瓜",我更喜欢南 瓜饼,
也喜欢把老"金瓜"煮着吃,甜甜的,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9-1 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