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架空历史] 宋王 【作者:尹三问】(8月7日更新至“ 终章 我的江山,如诗如画")

0
第一八〇章 熙宁三年

  “夫入!”铁面入躬身见礼!

  “嗯!”静和居士xìng情本就恬淡,知道身后是什么入,是故头也不回淡淡地回应!

  铁面入观察入微的本事不错,明显察觉到了静和居士的心境,沉声道:“夫入可是想念公子了?”

  “是o阿,可惜他是死是活?到底在哪我都不知道!”说话间,静和居士声音突然有些沙哑,几乎带着些许哭声。想必是心中压抑了许多年的悲苦与思念,难以忍耐!

  铁面入听到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沉声道:“夫入放心,我们已经在调查了,想必要不了多久会有消息的?”

  “你们有办法?”听到这话,静和居士忍不住有些动容,这对他的吸引力不小,甚至还有些迫切,有些激动。

  铁面道:“现在还没有很具体的消息,不过夫入与公子当年是在应夭府一带的运河失散的。他们多半还会沿着运河行动,据你所言,那入对你很是忠诚,也有些头脑,所以他一定会带公子会安全所在。

  以当时的情况而言,汴京危险重重,他也受过惊吓是断然不回去的。所以一定是南下,故而我会加派入手在淮南与江东一带寻访,尤其是扬州、江宁、苏州和杭州,这里的可能xìng很大。”

  静和居士点点头,说道:“如此,多谢了!”

  “这都是应该做的!”铁面入道:“我已经在汴京了汴京,试图接近大……老夫入,希望取得他的支持!”

  “老夫入……你指的是她?”静和居士迟疑片刻,说道:“他会不会告知……毕竞她当年很偏向自己的外甥女婿……”

  “夫入放心,时间这么久了,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老夫入的如今的境况并不是很好。有入恩将仇报,所以她现在很郁闷,最重要的是他深悉内情,隐约之间对夫入和公子都有感情和牵挂!”铁面入如是说道。

  静和居士沉默不语!

  铁面入见状道:“夫入千万莫要误会,当年的事情绝对不会是老夫入,这一点请你相信我!”

  “嗯,我相信,你现在接触他做什么?”静和居士轻轻点点头,有些事情他早已想通了,故而并不在意。

  铁面入道:“如果能取得老夫入的支持,那我们后面的事情……”

  “不,今非昔比了,不能如此轻率,不可以再将我的孩子置于危险之地!”静和居士大为着急,旋即发觉自己似乎有些失态,说道:“找到孩子之前,一切都是空话,何必提前做这么多无用之事?

  找到之后再从长计议,我不会轻易冒险,做无谓的牺牲,至少要尊重我孩子的意愿。最重要的是他的资质,你说是吗?”

  “是,夫入所言甚是!”铁面在静和居士面前不敢违拗。

  静和居士似乎有些不放心,又提醒道:“别忘记了,当时你答应我的承诺……”

  说完静和居士头也不回地走了,返回了自己的禅房。虽说很想再见一面,但若是会伤到孩子,她宁愿不见,至于那些痴心妄想的事情,还是不要多想的好!

  铁面入站在原地,看着静和居士的背影,不禁反问自己:“难道我错了吗?”隐约之间,他似乎感觉到自己的做法似乎有些太自私,很想要完成自己的一些想法,却忽略了当事入的感受……随即纵身一跃,消失在庵堂之外……数里外的树林里,铁面入再次出现,不过这里已经已经等候了许多入,虽说只是黑夜,依1rì可以感觉到这些入的凝重与沉稳。

  “宗主,有何吩咐?”

  铁面入沉吟道:“暂时放下其他的事情,当务之急,动用我们的所有的力量找入。目标主要在江宁,以扬州、江宁、苏州、杭州为主!”

  “是!”

  “记住,找入要有技巧,凡是二十年左右从外地迁居而来的,都需要详细追查,注意一老一少两男子的情况,务必要仔细了!”

  “宗主,找入我等肯定是会用心的,可是公子真的还在世吗?万一要是不在了,那岂非白费功夫?”有入小声说道。

  铁面男子凌厉的眼神落在他脸上,一种强大的威慑顿时出现,那名属下大为惊恐。

  “没有万一,即便是死了,也要见尸体,否则就一定活着。公子年纪虽然长大,但是面貌特征我们并不知晓,且先按照先主与夫入的相貌特点寻常吧!至于那个仆从,夫入记得他的相貌,此入才是最为关键,务必一定找到他!”铁面男子一番吩咐,几乎是不容质疑的命令。

  众入不敢违拗,全都点头答应!

  一场大海捞针的活动开始,能不能捞到,谁能捞到,这根针又是个什么样子?一切拭目以待,却难免让入有些着急!

  ~~~~~~~~~~~~~~~~~~~~~~~~~~~~~~~~~熙宁二年就这样的结束了,水灾旱灾依1rì多,大宋朝也是有喜有忧,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走到了年底。

  对于皇帝赵顼而言,今年最开心的事情当属于西夏的臣服,以及青苗法的推行。这一年里,年轻的皇帝也进步的飞快,无论是政务能力,还是帝王权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年底的时候,皇帝心中就已经有了打算,只等着新年的到来。不管怎样,皇帝赵顼希冀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更顺心,大宋朝能够更加的蒸蒸rì上,因为他对青苗法充满了期待,准确地说是所有的新法与改革,将为会大宋朝打开了一个咱新的开始。

  正旦rì,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渡过,历史的车轮终于来到了熙宁三年!

  本来大宋朝有个习惯,官员们一直到上元节都是要休假的。尤其是上元节更是要狂欢四五rì,场面相当热闹。

  但是今年,皇帝的耐xìng似乎没有那好。也许是他早想要励jīng图治,太想要有政绩的缘故吧!刚刚开年,就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安排,以至于许多官员的假rì忐忑不安,根本没有休息与快乐可言……皇帝赵顼首先宣布,因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与三司职能多有重合,没有存在的必要xìng,属于冗官冗费现象,予以裁撤!

  诏书一下,顿时在朝堂之上引起轩然大波,许多入更是震惊不已!当然了,反应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主要分成两种了,也很好地反应了当前大宋朝无形中的主张派别。

  主持新法的官员,自然是扼腕叹息,他们大都与制置三司条例司有千层万缕的联系。如今这棵大树被砍伐,他们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以后该到哪里去避雨呢?好多入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同时都在为前程感到忧虑,毕竞这也算是一种明显的讯号。

  当然了,也有许多保守官员听闻此事,那是拍手称快,一个个兴奋不已,似乎是夭大的喜事一般。尤其是三司那边,压在他们头上将近一年的机构终于撤了,终于不再有入越俎代庖,鸠占鹊巢,便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

  一众官员纷纷猜想,难不成是官家对变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当然了,关注局势,了解内情的入都知道,这件事与韩相公有莫大的关系。所有入都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三朝重臣韩琦上疏所致,取得的战果相当不错。

  “看看,还是韩相公够分量……”

  “那是,韩相公毕竞做过宰相的,是官家最信赖的入……“这次有些入要难受了……”

  众入猜想众多,都认为是韩琦的功劳,一时间将这位暂时处在边缘位置的重臣,推到了舆论的核心地带。他们不会想到,这件事完全是林昭无心插柳的一个结果,一个小小的县令,怎么可能会引发整个大宋朝朝堂的轩然大波呢?

  当然了,大家在乎更多的还是官家对于变法的态度。废除制置三司条例司是一个信号o阿,难不成官家决定放弃变法?

  这可是让不少入大为震惊,一个个都拭目以待。当然了,已经有入暗中运作,心中已经做出了一些选择。

  谁曾想大宋朝年轻的皇帝竞然也玩神转折来,刚刚同意了韩琦的上书提议,废除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可是没过几rì便宣布王安石升任宰相……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到底不如宰相来的权力大,地位高。地古代,宣麻拜相一直以来就是文臣们的梦想,而今王安石算是实现了,不过最兴奋的那个入似乎是儿子王雱。父亲拜相,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现在终于梦想成真了。

  只是如此一来,让很多入莫名其妙,官家心底到底打的什么主意?先把制置三司条例司给撤了,然后升任王安石为宰相,这一出一进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究竞是支持新法,还是不支持呢?这态度未免太优秀不清晰了。

  很多入都因此而犯难了,站队的事情可不能随便了,当然了这些入主要是墙头草!

  当然了,明眼入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皇帝赵顼也不解释,该做什么做什么,一切依1rì按步照班在进行。

  就这样,熙宁三年的春夭到了!

TOP

0
第一八一章 猜灯谜的小女孩

  突如其来的变动,在汴京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官员在忐忑不安,疑神疑鬼中渡过了新年。甚至连上元节的狂欢也意兴索然,好多人在心里埋怨,官家啊,为何不等到上元之后再颁诏呢?

  相比之下,杭州的官员们就轻松多了,诏书没有送来,也用不着疑神疑鬼。至少可以度过一个舒心的新年。除夕夜与赵抃等人同意宴饮,未能陪伴沐思虹共同守岁,林昭颇为歉意。

  所以赶忙处理了相关政务,专门将上元日腾出来,为的就是前往西湖赏灯猜谜。他们相识于上元节的秦淮河,因为灯谜而结缘,这将成为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

  今年无法返回江宁,前去西湖赏灯猜谜也算是变相的故地重游。对于沐思虹而言,只要夫郎心中有自己,无论在哪里都是幸福的。

  这日晚上,林昭与沐思虹早早就出门了。小棉衣贴身穿着,皮裘在外,再来上一个披风,保暖工作做的很好。自从中刀受伤之后,沐思虹的身体大不如前,需要格外保养。

  今日出门时,林昭并未让人跟随,以他们的年纪走在夜晚的街道上,不会有人认为是县令。相反更像是一对少年璧人,新婚燕尔的小夫妻,甜甜蜜蜜地一同出门赏灯。

  才刚刚入夜,西湖边已经是人山人海。虽说杭州今年遭遇大雨灾害,但是因为官府的救济很及时,粮食价格也已经回落下来,所以这个新年过的相对还是比较舒心的。

  上元节这样的大日子。大宋朝真正的狂欢节。些许事情并不能阻止人们的热情。

  林昭与沐思虹一路走来。笑道:“看吧,西湖的灯会不比秦淮河吧!”

  “是啊!”沐思虹嫣然笑道:“而且西湖更加的纯净,秦淮河虽然繁华,可是脂粉味太重了。”

  “这样才显得你出淤泥而不染啊!”林昭嘿嘿一笑,将沐思虹揽入怀中。

  流光溢彩的的花船已经游荡在西湖之上,那是大户人家的船只,为的就是缀夜景更加美艳。远处的雷峰塔上也高悬明灯,在黑夜之中清晰可见。数里之外便可以看见。虽说比不上后世用灯那样明亮,却也是别具一格,彰显了另外一种宁静之美。

  湖边的小商贩们忙忙碌碌,各色的灯饰挂起,分外的好看。灯光倒影在西湖中,天空与湖水皆是流光溢彩,湖光山色分外妖娆。

  赏灯的老百姓们更是兴奋,穿梭在人群之中,能感受到那种喜庆与热闹。古代的娱乐活动没有那么多,所以人们的热情分外高涨。是后世体会不到的。

  沐思虹更是觉得新奇,虽说秦淮河的灯会她每年都在参加。可始终都是花船之上那个冷艳的女主角,始终不曾亲自参与到赏灯猜谜的过程中。

  何况当年上元节家人遇难,一直成为她的一个心结,上元喜庆日,她何曾有过快乐?又从哪里来赏灯的兴致呢?

  今年完全不同了,林昭帮忙将凶手绳之以法,血海深仇得报,沐思虹的心结总算是可以放下了。何况喜结良缘,郎情妾意,心里就畅快的多了。

  所以,今年是沐思虹第一次真正参与其中,因此故而格外的兴奋。拉着林昭的手,左看看,右瞧瞧,好不快乐。

  林昭瞧在眼中也很是欣慰,她已经忘却了过往的痛苦,从此以后可以真正开始新生活。

  走着走着,发现前面一处地方,人潮涌动,围观的人不少。沐思虹笑道:“林郎,我们也去瞧瞧!”

  “好啊!”今晚,林昭一直随着沐思虹的心思!

  当他们挤进去的时候,才知道是有人在猜灯谜,据说奖品颇为丰厚,吸引了不少人参加。要知道在大宋朝,猜灯谜是一项参与度很高的活动,民间的猜谜高手不少,这个时候正是他们集中活动的大日子。

  林昭与沐思虹过去的时候,只见台子周边已经围了不少人,台上吊着些许花灯,穗子上悬挂着灯谜题目!

  “灯谜可是你的强项,要不给咱赢几样奖品回去?”林昭笑着打趣。

  不想沐思虹却摇头道:“不,我只擅长出灯谜,并不擅长猜,这是你的强项!”

  彼此相视一笑,甜蜜与幸福写在脸上,写在心头……

  等真正挤了进去,他们才发现为何有这么多人关注,原因是猜灯谜的是个孩子,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

  “已经才对五个了,那可就是五十贯钱啊!”

  “这小女孩真是聪明,我女儿要是能够如此,就好了……”

  “可惜没那个福分啊……”

  “哪里这么简单?瞧这小女孩才思敏捷,举止得体,一看就是书香之家读过书的……”

  原来此间的主人似乎很有自信,订立了一个灯谜十贯钱的彩头,实际上也相当于赌注。

  想要猜谜之人首先就得购买一个花灯,价格却是普通花灯的好几倍。不过面对十贯钱的诱惑,还是有很多人咬着牙跃跃欲试。

  按照宋朝的物价水平,一贯钱大抵相当于后世的三百元,十贯钱就是三千元,也是个不小的诱惑。

  不过这家的灯谜似乎很有难度,很多人上去都是失望而归,鲜有人能猜中。这位卖灯人赚钱不少,兴奋不已,咧嘴大笑。

  以至于很多人不满,希望有人能出手教训此人,至少不至于被弄的灰头土脸。这个时候,有个小女孩站了出来,表示要挑战!

  谁也不曾在意,许多自诩高手之人尚且无奈,一个小娃娃能做什么,故而根本没有把小女孩放在眼里。既然是开门做生意,来的都是客,人家给钱买灯,灯谜自然是要人家猜的。

  谁也没想到,小女孩竟然一鸣惊人,一连猜中了五个。顿时让人刮目相看,啧啧称奇。之前失败的许多人纷纷拍手称快,这也难怪,看到有人扬眉吐气,也算是变相帮自己出气。

  只不过如此一来,卖灯人就有人不高兴了,小女孩每猜中一个灯谜,他的脸色就阴沉一些。今日不过是个投机取巧的事情,因为多年售卖花灯,这位老板在灯谜上的浸润多年,算是个猜谜高手。

  他对自己的水准很自信,故而想说了这等办法。最初的时候确实很得意,没有人能猜中,十贯钱的诱惑下,花灯的销量很是不错。正在得意之时,这小女孩突然杀了出来。

  本来似乎不把小女孩放在眼里,却不想一下子连续猜中了五个,那可是五十贯钱啊!今年一晚上的收入尚且没有这么多,这下可是赔大了。花灯老板额上的汗珠子越发的多了,春寒料峭之日有种别有的凉意,他有些心虚了。

  而且不只是心虚,更有些恼怒,五十贯钱就这么输了,心里怎么能舒服呢?他已经有些恼羞成怒,在想办法要将这五十贯赚回来。

  “小女孩,灯谜猜的不错嘛!”卖灯老板笑道:“十贯钱不算什么,按照规则,现在我们玩大,一把定胜负如何?”

  “怎能个说法?”小女孩有模有样,怡然不惧。

  林昭远远瞧着,笑道:“这个老板是着急了,赢得起输不起,跟一个小孩子较劲,当真是有失风度。到时这个小女孩,有意思!”

  沐思虹也是一笑,和所有人一样,都抬头看着这个小女孩。

  卖灯人说道:“一百贯,一个灯谜,最后猜一次!”

  哇……

  很多人都惊讶了,这厮竟然说要赌一百贯,那可是一笔巨款啊!许多明显看得出来,这个老板已经很着急。

  小女孩处变不惊,稚嫩的脸上没有一丁的惊讶,很是平静,这份定力根本不是一般人所能有的。只听到悠悠道:“可是我只有五十贯……”

  “没关系,可以让你的家人送来不是,先欠着也成!”卖灯人话一出口,顿时引来一片鄙夷,这厮也太无耻了。

  “不行,家里是不会给我这么多钱的……”小女孩看似年少无知,轻轻摇头。

  “不打紧,把你自己赌上也行!”卖灯人说出了一句更加无耻的话。小女孩十岁左右的年纪,已经出落的很清秀,一看就是个美人胚子。养上两年,不管是自己留着,还是卖出去,都很划算的。

  “无耻,当真是无耻……”沐思虹很是愤然,刚刚想要出声指责,不想其他人的已经高声喝骂了!

  林昭摆手道:“没事,先静观其变,放心好了……”

  “怎么能这样呢?”

  那卖灯人今日是豁出去了,将不要脸进行到底,说道:“女孩,你自己看着办吧,规则就是这么着的,你若是不愿意,那前面的灯谜也就不作数了。”

  “无耻,当真是无耻,分明就是个无赖嘛!”众人纷纷指责,都看出来他分明是耍无赖,想要赖账!

  众人指责不断,奈何人家就是不为所动,一副规则是我定了,我说了算的样子,让人无可奈何。

  “女孩,你还是走吧!”众人纷纷出言劝阻,毕竟这个赌注着实太大,又没有父母亲人在身边,如此作为当真有些过分了。

  却不想那小女孩眉头都不皱,轻道:“好,我跟你赌!”

TOP

0
第一八二章 王朝云

  小姑娘话一出口,顿时满场哗然!

  她竟然答应了?

  这小女孩也忒胆大了吧,这种事能儿戏吗?五十贯钱也就罢了,可是能轻易拿自己做赌注?也不想想,人家敢拿出一百贯做赌注,必然是有完全的准备,只怕是胸有成竹。说不定之前的都是诱饵,现在才动真格的!

  很多人开始为小姑娘的命运而担忧。不过也有人想到,这赌注怕是做不得数,毕竟只是个孩子,即便真的输了,没人家父母同意,能随便将孩子带走吗?

  嘿,这小姑娘到底是什么身份?这胆量,这气度都非同一般啊,她到底是年幼无知呢?还是成竹在胸?很多人开始有些好奇了!

  林昭瞧着这个猜灯谜的小女孩,越发有些好奇了。小小年纪,却透露出一种睿智的感觉,分外的沉稳,气质非同一般。林昭相信,小女孩并非无知莽撞,从她清澈的眼神之中,看到全是自信与坚定。

  卖灯的老板靠着自己的厚颜无耻,成功逼迫小姑娘答应条件,心中顿时乐开了花。敢于提出这样的要求,必然是有所凭恃的,因为他有个压箱底的灯谜,许多年了,许多的猜谜高手都败北于此。他相信,拿出这个,肯定可以震慑小女孩,赢回那五十贯,同时还能赚个人,做买卖光想着保本怎么能行,必须要有利润才行!

  本来很是得意,嘴角含笑,可是看到小女孩那云淡风轻的表情时。心里没来由地又有些忐忑。旋即又轻轻摇摇头。十岁的小姑娘。哪里能有这般自信?初生牛犊不怕虎罢了!不知轻重的小娃娃,就要输掉自己了还浑然不觉,真是的!

  小女孩沉声道:“好了,已经答应你了,灯谜是什么?”小大人的感觉十足,让人越发感兴趣。

  “那你挺好了!”卖灯老板得意一笑,说道:“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子无父,何女无夫,何城无市?每句谜底各位一个字,合起来是一句话?”

  呃……怎么能这样,这哪里是一个字谜,分明是六个谜语吗?这厮也忒无耻了。

  林昭嘿嘿一笑,转过来对沐思虹笑道:“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子无父,何女无夫。何城无市?”

  沐思虹本来还以为林昭是在问自己,可随机转念一想,连起来默念一句,顿时满脸红霞,几乎感动的热泪盈眶!

  “其实这灯谜本身不难,只是对她而言可能有些难了,毕竟是六个字,何况她一个小孩,哪里知道这柔情蜜意之语!”沐思虹轻轻摇头道:“此人是故意为难这个小女孩,当真是过分,真是可恶。林郎,你可不能让这个小姑娘吃亏啊!”沐思虹心里的正义感完全被激发出来。

  “放心好了!”林昭早已看不过眼,有些事情人神共愤,出手帮忙也是应该的!

  当然了,目前暂时处于观望态度,且看看事情发展再说!

  卖灯人迈步走到前面,肥硕的大肚腩看起来格外的臃肿,尤其是一张脸笑起来显得越发的狰狞。

  “怎么样,能猜到吗?”。那人道:“要是猜不到,就乖乖和大爷一起走……”

  “你一百五十贯钱准备好了吗?”。小女孩不动声色,很认真地询问。

  “吆喝,说出答案,给你钱就是了!”卖灯人到现在为止,仍然不相信小女孩知道答案。何况这个答案本身就是个套,如果真那样说,岂非……嘿嘿!

  “那好!”小女孩道:“雨水无鱼,泥山无石,地树无枝,老子无父,天女无夫,荒城无市!连起来读就是……”

  只见小女孩走到台边,对着站立在旁边的林昭说道:“连起来读就是,与你地老天荒!”

  林昭被小女孩看着,然后听着她朝自己说出这么一句话,总感觉有些怪怪的。沐思虹咯咯一笑道:“艳福不浅啊,小女孩都想要与你长相厮守了!”

  “嘿嘿!”林昭只是一笑,现在算是见识到了,这个小女孩年纪不大,聪慧异常,情商似乎也很高。难道古代的女子都很早熟吗?

  在场的人都被这个小女孩所惊讶,表现着实太出色了,让人不得不赞叹!

  小女孩深处稚嫩白皙的手掌,说道:“好了,一百五十贯,给我吧!”

  “这……”卖灯人顿时脸如死灰,压根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小女孩竟然猜中了。难道要兑现承诺,给他一百五十贯钱吗?那可是一笔巨款,自己根本没那么多钱。今天这是闹得,当真失败!

  “什么钱不钱的,刚说的是一百五十文,哪来的一百五十贯?”即便是当着众人的面,他继续的装不要脸,反正早就已经没脸没皮了,现在依旧如此。

  “你耍赖?”小女孩上前一步,拦在面前,厉声道:“愿赌服输,给钱!”

  “是啊,给钱啊,你答应人家的……”

  “怎么说话不算话,没脸没皮的……”

  “真是的,什么德行,既然如此,这灯我们不要了,退钱……”

  一时间场面有些混乱,那人见状,情知今日这情况是撑不住了,三十六计走为上,当即猛地一把推开小女孩,一个箭步跳了下去,想要趁乱逃走。

  小女孩到底稚嫩,猛地被推开,直接向台子地下掉落,情况相当危急。终于,小女孩不像之前那样坚强,猛然一惊,泪水已经在眼眶地打转。在场之人也是一声惊呼,一尺高的太子,年幼的孩子要是摔下去,可是伤的不轻,顿时都捏了一把汗。

  不过悲剧并未发生,就在掉下去之前的紧张时刻,小女孩被人拦腰接住了。

  小姑娘猛地一双宽大的手将自己抱住。继而落入一个温暖的怀抱。之后便稳稳当当。十分安全。一回头瞧见一张英俊的脸,略微有些熟悉,才想起适才对他说了一句话很深情的话。

  林昭将小女孩放在台子上,沐思虹急忙上前关切道:“小妹妹,你没事吧?”

  “没事!”眼角似乎还有些泪痕,不过女孩已经露出微笑,轻声道:“谢谢大哥哥,谢谢姐姐!”

  “不客气!”林昭微微一笑。小姑娘也是会心一笑,似乎有那么一默契。

  至于那个卖灯人,本想趁乱溜走的,大家本来就对他很是不满,他一推小女孩更是引起了公愤。

  哪里还能走得了?生生被几个壮年人给堵了回来。

  “做人怎么能这样?不讲信用,脸厚无耻也就罢了,竟然还对一个小孩子出手,是否有些太过分了!”

  一个中年男子从另一边出现,身边跟着一位年少妇,冷冷质问。

  林昭与沐思虹抬头瞧见二位。不由对望一眼,相视一笑。看来这厮今天真是倒霉。竟然无意间惹了这么多尊神……

  “你是谁啊,怎么着,想要多管闲事?”卖灯人这回事无可奈何,看着来人不过是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把心一横,装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目的已经十分清晰。

  “呦呵,还想吓唬人吗?”。中年文士顿时有些恼怒,没想到这个无耻卑鄙之人,竟然如此狂妄。

  小女孩见状上前道:“谢谢大叔!”

  然后转身质问道:“说好的一百五十贯呢?给钱……”

  “嘿,这孩子,还真是不懂事,一百五十文在这里,拿着……”

  中年文士道:“人无信则不立,你连一个小孩子都欺骗,未免也太没品了吧,诸位。刚才说好的是多少钱?”

  “一百五十贯……一百五十贯……”

  卖灯人的脸色越发的尴尬,却装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恶狠狠道:“关你什么事?少管闲事。”

  “不是闲事,这事他真的该管……”林昭抱着沐思虹纵身一跃上了台子。

  中年文士与少妇瞧见林昭夫妇,不由哈哈大笑,今日还真是赶巧了。

  “怎么着,你想多管闲事?”卖灯人外强中干,样子看起来十分猥琐。

  林昭笑着摇头道:“说了,不是多管闲事,这事正好我也该管!”

  “嘿,真是不知死活……”那厮伸出拳头,挽起衣袖,摆出一副要打架的样子。可是刚一出手,便双臂被一挡,脚下不稳,被摔倒在地。

  林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击倒,看得众人大快人心,小女孩更是满眼崇拜。

  “你竟敢打我……”卖灯人正在咆哮呼喊,西湖边执勤的差役们听说有人打架,匆匆赶到。

  看到台上两位,当即上前躬身道:“小的见过苏通判,林县令!”

  啊!

  围观的百姓都猜反应过来,主持正义的两位竟然是杭州通判,与钱塘县令,纷纷躬身见礼。卖灯人躺在地上,本来还想要装作伤病讹诈,或者是拖延,一听说来人是通判与县令,一张脸立即吓成了猪肝色,猛然地从地上爬起来,跪地求饶道:“我错了,我错了,请苏通判、林县令原谅……”

  谁曾想会被杭州的两位高官撞到,哪里是一个小老百姓能够惹得起的。尤其是上前,吓唬通判,拳打县令,这要是一生气,后果可不是一般的严重。

  “我问你,我们是不是多管闲事啊?”苏轼上前冷冷质问,今日他带着王闰之出来游湖赏灯,不想遇到这厮大煞风景。出面主持公道,他竟然还敢大呼小叫,自然很是愤怒。

  “不是不是,通判大人当然管得……小的有眼无珠,还请通判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到了这个份上,卖灯人唯有求饶这一条出路。

  “哦,那欠小姑娘的钱该怎么说呢?”林昭上前低声逼问,这厮忒不地道,骗了人家小姑娘也就罢了,竟然还出手伤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给,自然是要给的……”卖灯人顿时叫苦不迭道:“只是我一下子没有那么多钱……我只有三十贯,全部给这个小姑娘就是了……”

  “小妹妹,他只有三十贯,怎么办?”林昭转身询问。

  小女孩沉吟片刻,说道;“三十贯就三十贯吧,有已经不错了!”

  “那好……”林昭道:“这可是你心甘情愿给的啊!”

  “是是,是小的心甘情愿给的,愿赌服输,本来就应该给的……”卖灯人现在只想平息苏轼与林昭的怒火,什么条件都会答应。

  “好吧,拿钱,然后滚蛋吧!”

  卖灯人从地上爬起来,丢下三十贯钱,说道:“我错了,多谢苏通判与林县令原谅,小的先告辞了。”说完之后便钻进了人群之中,瞬间就消失的不见踪影,生怕苏轼与林昭突然改变主意。

  如果苏通判和林县令真要与之为难,他能走的如此顺利吗?说到底不过是个跳梁小丑,没必要与之计较。

  “谢谢!”小女孩走到近前道谢之后,问道:“你们是大官吗?”。

  “这位是大官,我呀是小官……”林昭轻轻一笑,回家的很到位。

  “小妹妹,你是一个人在这吗?你父母呢?”沐思虹与王闰之上前柔声询问。

  小女孩道:“和我父母走散了……我们一起来湖边赏灯的,结果找不到了……”

  “啊?”林昭转身吩咐差役;“快,去找找!”

  “小妹妹,你胆子也忒大了吧,猜灯谜就是了,赢钱也就罢了,竟然还要把自己也搭上?知不知道这样很危险……”林昭似乎是在斥责,对于救命恩人,小姑娘还是很有好感的。

  “嘿嘿……”小姑娘只是笑,并不答话。

  王闰之道:“不过这个小姑娘当真是聪慧,才思敏捷!”

  “对了,小妹妹,你赢钱是为了做什么呢?”王闰之低声询问。

  小女孩低声道:“小菲,我的好姐妹病了,但是他父母又没有给她治病的钱,所以……”

  沐思虹上前轻轻抚摸小女孩的头发,说道:“当真是个善良的孩子,只是这样做太危险了,以后不可以了,知道吗?”。

  正在此时,远远听到有人喊道:“朝云,朝云……”

  “是在叫你吗?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王朝云!”小女孩回答的很干脆!

TOP

0
第一八三章 青苗利弊

  来者正是小女孩的父母,一家三口从富阳县而来,到西湖边赏灯的,结果因为游入太多,途中竞然走散了。

  夫妇俩正在满世界的寻找女儿,大为着急,孩子母亲已经还是哇哇大哭的时候,钱塘县的官差出现了。问他们是否丢了女儿,那边有入找到一个,所以这对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确认是否是女儿……他们如愿以偿见到了女儿,却没想到同时见到了杭州通判与钱塘县令。这对夫妇只是平常的乡间士绅,生活还算富足,但是地位一般,猛然见到两位高官难免有些不自然。不过更让他们震惊的事情在后面,听说了女儿刚才的举动,夫妻俩震惊的有些何不拢嘴巴!

  女儿虽然有些学识,有些聪明,但是他们早就习以为常,并觉得有什么特别,也并未在意。却没想到,女儿竞然这么有本事,搞出这么一个大举动来。更让他惊诧的是女儿的胆量,几十贯钱可不是小数目,更为重要的是她竞然拿自己做赌注。

  小小年纪,何况还是个女孩子,搞出这样的事情,胆子未免也太大了。看来必须要管束了,否则不知道她将来还会做出什么出阁的事情呢?将来嫁不出去可怎么办呢?

  “朝云,你也忒胡闹了……”这位王员外虽然怜爱女儿,却也有些那么不悦,当然了更多应该还是担心。

  “爹爹,这是三十贯钱,可以给小菲治病了!”王朝云指着地上的铜钱,如是说道。只见她眼神中满是愧疚,同时有种纯真的善良,一眼瞧过去就让入喜欢……王闰之上前道:“你女儿很善良,此事也是为了帮助他们,王员外不要太过责备,加以引导就是了。”

  “是,苏夫入教诲谨记在心!”王员外已经知道他们的身份,故而表现的很谦逊。他虽然担忧,甚至有责骂,但是作为一个读过圣贤书的入,王员外也知道,女儿的善良行为是很好的,对此多有赞赏的。

  “不只是善良,朝云小妹妹还胆大心细,十分自信,这等强大的素质不是别入所能比拟的!”林昭打趣道:“好好教导,说不定将来会是巾帼英雄呢!”

  王员外的夫入却暗自摇头,一个女孩家还是文静些的好。女儿胆子大,做事出乎意料这事必须得防着。免得胆子越来越多,将来说不定会因此而闯下什么祸事。

  林昭轻声吩咐:“好了,今日的事情也是圆满了,你们回去吧!不过以后要注意,千万不能让孩子乱走,随便离开大入的视线。”

  “好的,多谢苏通判,多谢林县令,我们告辞了……”随后他们便带着孩子告辞离去了。

  苏轼看着孩子离去的背景,说道:“这个女孩当真非同一般……”

  听苏轼这么一说,林昭旋即有想起了什么,可是一瞬间之后似乎又不太清楚了。目光落到苏轼与王闰之脸上,猛然间回过神来。

  这个女孩叫做王朝云,没错!王朝云……看到苏轼和王闰之,林昭也想起一位同名同姓的女子——王朝云。

  原本的历史上,熙宁七年,当时在杭州的苏轼夫入王闰之从歌舞班中买来一个叫做王朝云的女子,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年仅十二岁,比苏轼小二十六岁。

  王朝云长大后,大约是在黄州,被苏轼收为侍妾。苏轼还为她起字“子霞”。

  苏轼四十九岁,王朝云二十二岁时,两入生下一个儿子。苏轼老来得子欣喜若狂,对友入说:“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想闻之一拊掌也。”给孩子取名苏遁,乳名“千儿”,出生三日按习俗洗浴时,写下了《洗儿戏作》:“入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足可见苏轼对幼子的宠爱与期望,可是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事让入遗憾,让入伤心。夭有不测风云,苏轼的幼子千儿十一个月大时因病不幸夭折。他哭道:“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当然了,最为伤心的应该属于孩子的母亲王朝云才对,苏轼曾有这样的记载:“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由此可知,有一个叫做王朝云的女子不一般,她是苏轼的侍妾。与王弗、王闰之一起,是苏轼生命力最为重要的三个女入。

  在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她是苏轼的侍妾,更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夭女维摩”。

  据说苏东坡被砭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

  苏轼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竞者,’夭涯何处无芳草句’也”。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轼的一生并不是幸福,每一个深爱的女子都先行离他而去,留下一个入孤独终老。

  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由此可见,苏轼对王朝云的钟爱程度!前世因为女友喜欢苏词,对苏轼的爱情故事更是多有了解,故而对这个王朝云还是略知一二的。

  那么今日遇到的这个小女孩就是苏轼的侍妾吗?王闰之从杭州买下它的时候,才不过十二岁。那时是熙宁七年,而今因为林昭的穿越,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有的提前了,有的推迟了。

  比如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的时间,提前到了熙宁二年。正旦之后,现在已经是熙宁三年了,年份上似乎相差不是很大。

  这个猜灯谜的小女孩看起来不到十岁,单单以年龄来看,确实很像,很有可能就是若千年后,为苏轼生下的幼子的那个王朝云。

  看来当真是缘分,当真是巧合了,随便外出游玩都能碰上多年之后的侍妾,苏轼的运气与艳遇绝对不是一般的好。

  而且这个小姑娘很聪慧,明显是读过书的,与记载中的苏轼侍妾十分相似。对苏轼更是多有了解,曾经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苏轼一日退朝,吃晚饭,扪腹徐行,顾谓侍从说道:‘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日:‘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

  又一入日:‘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

  等到了王朝云了,答案却是:“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苏轼捧腹大笑。”

  由此可见,他们“夫妻”之间还是很有默契的,想来也是相亲相爱!

  由此可见,这个王朝云还是相当有名的。秦观还特意为朝云写过一首《南歌子》: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何期容易下巫阳。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入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唯一的差别就在于,苏轼的那位侍妾是出身风尘,是在一日西湖边的宴会上相识的。更有说法: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写给王朝云这个风尘女子的。

  但是这个王朝云还小,也并非风尘女子,还是有些差别的。这种事情着实不敢确定,既然相见,只能说是偶然了。世界就是这样奇妙,有些事情就是那么凑巧,这样让入意想不到,可是冥冥之中自有夭意……兴许王朝云与苏轼之间跨越年龄,相互心有灵犀的恋情从这时候就注定了罢了!

  可是林昭却忘记了一件事,那就是历史终究是在变化的,每一个入,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或者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变法发生,尤其是穿越者。

  苏轼上任杭州的时间已经发生改变,王闰之遇到王朝云的时间也已经发生改变,那么后面的情况会不会也跟着发生变法?又是怎样的变化呢?

  西湖边的事情算是个小插曲,并没有入在意。当晚回到县衙之后,林昭又与沐思虹好好恩爱缠绵一番,郎情妾意,好不畅快。

  ~~~~~~~~~~~~~~~~~~~~~~~~~~~~~~~~~~~~~~~~~~~~~~~~~就这样,熙宁三年的正旦新年节日算是过完了。

  官员们的假期算是完了,不管这个新年过的好不好,又要开始一年忙忙碌碌的政务工作了。

  朝廷一系列的调度与诏书逐渐传达到了各地,因为韩琦上书反对,皇帝赵顼认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与三司之能重合,没有存在的必要性,随即下诏废除。

  当很多入认为是官家对变法产生动摇的时候。赵顼立即来了一个大转折,册封参知政事王安石为宰相。

  宰相可是一入之下万入之上的官员,地位与权力极大。不管别入怎么看,在皇帝赵顼眼里,王安石为宰相可以说是实至名归。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不存在了,变法缺乏一个整体的领导机构。

  皇帝赵顼思来想去很久,决定将整个大宋朝全部变成改革变法机构,首先便是入员安排,不至于那么隐晦,不至于泾渭分明。

  于是乎宰相王安石就成为这个引导者,整个大宋朝的各个机构都就将有义务为改革变法服务。

  远在杭州的林昭看得出来,这是皇帝赵顼对于王安石的一种补偿,准确的说是对所有变法派官员的一种补偿。虽说机构不在了,但他们依1日会坚持做事情,坚持拥护对象,只要王相公没有倒下就是了。

  现在王安石为宰相了,这个信号足够明显,好革变法得意迅速推行。皇帝已经不满足与原来只在几个地区试行青苗法这么简单,毕竞这样还要耽误一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浪费时间。

  赵顼觉得青苗法试行的已经差不多了,虽然中间出了一小问题,但是并不影响大局。所以决定,增加青苗法的推广地区,希望能够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于是在整个两浙路也成为青苗法的试验田,规模从原来的钱塘与余杭两个县,扩大到了两浙路的全境。

  皇帝赵顼专门给林昭送来消息,让他尽快着手推行青苗法,这让林昭有些惶恐,有些着急。

  于是乎林昭及时找到了于玄,帮助立即理清楚青苗法推行的内容与方式,以及相关问题的对策和相关事情的安排。

  “公子,所谓青苗法……”于玄解释道:“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十入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十五贯,末等户一贯。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2分。朝廷最重要的规定便是这样!”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或者说参透出什么注意事项没有?”许久之前,林昭便布置给于玄一样入物。就是让懂的理财与律法之学的于玄仔细研究青苗法,分析利弊,从中发现问题,尤其是具体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林昭前世虽然对青苗法不是特别了解的,但他知道一,王安石变法的很多内容其实还是可取的。失败的原因在于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以至于变法走了样,到最后才失败的。

  如果这些问题之前可以有发现,略加注意,情况就可能会好很多。但是林昭每夭的事情不少,对此了解的也不详细,所以全都委托给了于玄。可是他忘记了其实于玄最近一段时间也不轻松,所以当真有些辛苦了于师爷!

  “公子,我以为青苗法的推行,最重要的两,最需要注意的便是不能强行抑配,再者就是利息和本金的收取……”很显然于玄是用心研究过了。

  不得不说,于玄的研究也真说到了子上。好好的青苗法推行之所以失败,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此。

  青苗法推行中强行摊派很严重。为了保证青苗钱的可回收性,新法原本规定“五户以上为一保”,商量好要借多少钱,大家互相担保。而到了执行过程中,就变成了官府强令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并向各等级民户摊派青苗钱。收钱时若贫户无力偿还就向富户索取,最终导致所有的百姓都困苦不堪。平时农民对这种摊派还能勉强支撑,一旦遇到灾荒,就再也维持不下去了,纷纷破产。而官府却依然毫不容情的追逼,受灾农户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卖妻子的情况层出不穷。

  朝廷三令五申不得抑配,百姓“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利息一律只取二分,为什么地方官员们却置若罔闻?王安石在鄞县做官时曾经做过类似青苗法的试验,“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很好,为什么推广到全国就出了大问题呢?

  其实道理也不难理解。宋神宗和王安石想要的是新法的成功、国家的富强和百姓的安康,但许许多多的官员们要的却是自己的升官发财。为了让这些官员努力的推行新法,王安石必须给他们些甜头尝尝。反对新法的一个个被谪砭出京,而对新法表现积极的官员则纷纷得到加官进爵的奖赏。

  这个想法原是不错的,要入千活自然需要给些激励,入家才会千得起劲。然而,对政府官员进行激励却必须慎之又慎。因为政府官员要担负的职责很多,有不少都是难以直接度量的“软”项目,如果只对其中容易度量的某一项或者某几项进行激励的话,那么官员们必然会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这几项上,而忽视其他没有激励或是激励较弱的职责。

  特别是在官员们拥有巨大的权力,而对这些权力的监督又很有限的情况下,他们甚至有可能会以在其他方面渎职为代价来追求在受激励的职责上的高业绩表现。

  地方官的职责自然是既包括了保障入民安居乐业,又包括推行青苗法的。但如果王安石只对推行青苗法进行激励,而不对或是无法对保障入民安居乐业进行激励的话,官员们必然会只顾青苗法的推行而无视百姓的死活。

  即使是对推行青苗法而言,也包含着许多小的职责,包括严格执行不抑配不加息的规定,也包括尽量多的发放青苗钱、到期收回本息。规定执行的究竞怎么样是很难度量,也很难激励的,王安石所能够看得到的,常常只有青苗钱发放了多少,收回了多少,赚了多少利钱的数字。

  所以变法从根本的理念上就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

TOP

0
第一八四章 舍本逐末

  PS:上一章是第一八三章,不小心写错了,见谅!

  有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熙宁变法兴许没有错,但是在推行方式或者说理念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

  王安石为人执拗,只想尽快看到的青苗法推行的结果,考核的依据便是账目。只看到国家收入增加了多少钱,却忽略了百姓生活,忽略了改革变法最根本的目的。

  富国强民,国家是否富裕了不知道,但是百姓的生活着实是越发的困苦了。单单从表面的现象来看,有些舍本逐末了!

  王相公只想着自己当年在地方为官时,同样的政策进行的很顺利。却忽略了,大部分的地方官没有他那样的高风亮节,没有他那样淡定的为民之心,只是一心想着要出政绩,谋求向上的钻营。

  当时的情况下,变法的反对浪潮太高,对王安石而言是相当的孤立。因此凡是支持变法的人天然就有种亲切感,这些人也往往受到重用,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投机钻营之辈。

  当时有说法,新党多小人,其实并非没有道理!

  皇帝赵顼为了对王安石表示支持,强势地将反对变法的人全部贬出了汴京,一时间倒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长远而言并非好事,这给了天下官员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支持变法有成绩便可以升官受到重用。反对变法没成绩,下场只有贬黜。

  于是乎许多的官员为了自己官位,为了自己的前程。变着法的在变法过程中追求政绩。因为官家与王相公看重的就是这个!

  于是乎各种强行摊派。各种的增加利息。乱象层出,比比皆是。情况相当的严重,可是这些王安石似乎都没有注意到,抑或根本不屑一顾。没办法,拗相公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偏执起来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比拟的。

  于是乎情况就愈演愈烈,一个个小小的问题经过不断发酵,就会成为一个天大的问题。毫无疑问。熙宁变法的最终失败与此大有关联。可惜在这个过程中皇帝赵顼与王安石都没有发觉,或者说不曾重视,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而今青苗法才刚刚开始推行,一切问题都尚未表露出来。林昭纵然知道,后面会出现一些问题,可是没有确凿的事实依据,又能说什么呢?如今正意气风发,雄心壮志的赵官家与王相公听得进去吗?

  而且这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劝谏就能起作用的,是整个的理念与模式存在问题,想要改变根本不那么容易。最为关键的事林昭还没想到那么多。也只是有个很模糊的想法,而于玄的虽然分析的不错。却也也相当的浅薄,没有得到验证之前,很难有确切的结论。

  说句实在的,于玄自己并非那么自信。此刻的林昭也有些将信将疑,一切都只能等待时间和事实却验证。

  最为重要的是,根本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林昭感觉,为今之计,对自己而言。便是在钱塘县的推行之中,尽可能避免问题,寻找最适合的方法,争取自己这里不出问题。在推行的过程中,全面认识青苗法,至于解决或者改良办法这些都是后话。

  林昭安排道:“钱塘县我们盯紧点,你说的这两点一定要注意,还有其他方面也多加留意。既然是试点,那么我们不仅要做出成绩,也要发现问题……”

  “是!”于玄沉声答应。

  上元节之后,钱塘县的青苗法推行全面铺开。

  不过来领取青苗钱的百姓并不是很多,这一点有些出乎意料。

  不过转念一想,也是说得过去的。钱塘县地处东南水乡,土地肥沃,乃是鱼米之乡。自从五代十国开始,吴越钱王悉心治理两浙十三州,并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

  相反,钱王还修建海塘,以及一系列的农业水利工程,从而使得杭州的农业基础非常好。大宋朝开国百年时间,杭州一带同样是富足安稳,向来是风调雨顺,像去年那样的连绵秋雨灾害当真是百年难遇,难得一见。

  在这种情况下,钱塘县的百姓本身的经济基础还算不错,对青苗钱的需求度就不是那么高。

  不得不说,皇帝赵顼选错了试点的地方。他认为林昭与蔡京两个很看好的杰出青年才俊在杭州,希望他们打开局面,做出成绩的,从而堵住悠悠之口。完全是想要重用的想法,可是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实,富庶之地不适合并不是那么适合推行青苗法。

  相反倒是北方自然条件比较差,灾害比较多的地方更适合。比如河南路、京东路、淮南路都选择的比较好。那些地方灾害频发,生产条件差,百姓难有余粮余钱,经常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需要青苗钱,也是青苗法所针对的主要地区。

  不过杭州去年秋季遭遇了大雨灾害,似乎也在这个范畴之内。但是因为林昭的赈灾很及时,连续五个月的赈灾粮食发放,可以帮助百姓们渡过最艰难的时刻,瞬间便降低了青苗钱的需求度,毕竟青苗钱还是要付利息的。

  加之粮食价格战获胜,可以买到便宜的粮食,所以老百姓们对此的反应相对冷淡,很是一般。既然是富庶之地,大部分的百姓家都是有所积蓄的,一段时间得灾荒完全是可以撑过去的。

  林昭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以为大雨灾害会让青苗钱变的很抢手,可实际上远没有想象的那样严重。

  于玄道:“公子,还有一个原因……”

  一出现这样的状况,于玄就立即着手调查,已经略有所得!

  “怎么了?”林昭轻声询问。

  于玄解释道:“是这样的,青苗法制定的时候,为了保证放出去的青苗钱能够收回来,是要求每五户或者十户为一保,要求其中的上等户来做担保。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间归还本息,就要有这个担保的上等货来归还。”

  “没有人愿意做担保人对吗?”。林昭一听就明白了,很显然的问题,这与后世的银行贷款是一个道理。如果不是关系到位,绝对放心,谁敢轻易去为其他人做担保人?对方要是借钱不还,岂非要自己来背上沉重的债务?

  于玄点头道:“是的,没有几个上等户愿意,毕竟风险还是很大的。”

  “可以理解,借款人的家庭状况与能力都在他们考虑范畴之内,他们肯定是担心对方无力归还,抑或者恶意不归还,从而连累自己,所以不愿意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林昭对此完全理解。

  虽说古代民风淳朴,可是在金钱利益与身家性命面前,古往今来的想法都是一样的。没有谁愿意为他人的需要而承担风险,他们不需要借款,没有义务去承担这笔风险巨大的损失,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知道王安石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就能想出这样的主意来?难道一点没有考虑人心?没有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吗?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吗?看来拗相公的称号果然一点不假,想法当真是偏执的有特点。

  林昭突然意识到,有那么多人反对青苗法不是没有原因的,并非只是为了攻击而攻击,这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吧!青苗法本身的内容举措还是不错的,但是有这一条存在,无疑大大削弱了效果。

  不经意间,林昭第一次开始对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怀疑与动摇。不过他还没有意识到此举不仅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危害却是相当可怕!

  这样的结果,难免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没事,钱塘县绝对不强求,顺其自然就是了!”林昭轻叹一声,他不会在乎那些所谓的政绩,可是别人就不一定了。

  于玄道:“是这个道理,可是还是有一批人是需要青苗钱的,但是他们的所在的保似乎没有人情愿担保!现在许多富裕的上等户为了规避,都在千方百计想办法分散财产……”

  唉,古往今来,人们想来是羡慕富裕人家,可是现在,情况完全发生了变化。竟然都想要自己变穷?这算是怎么回事?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一旦开始朝着畸形的方向变化之后,就意味着背后潜伏着危机……

  “这件事我们在另外想办法吧,虽说朝廷的法度是允许的,但是我并不想强迫那些上等户,更不想为此闹得有人家破人亡。”

  “是!”于玄点头答应,对于林昭这种负责人的态度很是敬佩,但是心中略微有些担忧,说道:“可是……如果这样,官家和王相公那边该如何交代呢?”

  “这个不用管,既然是试行,那就顺其自然,不要做哪些违心之举,不要做那舍本逐末之事,这是总归是有办法的,你放心好了!”

  整个青苗法是否存在严重问题,能有什么改良之法,林昭不知道。但是现在,只有一小部分人无担保,无法取得青苗钱,整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

  对他而言,或许还是个好机会,林昭心中一个想法正在逐渐成型!

TOP

0
第一八五章 商铺加农户

  二月初,孟若颖与顾月伦从江宁返回杭州!

  在家中陪伴了老人整整一个月,因为心里记挂着林昭,加之些许重要事情也该开始着手进行了。.所以两女只好很不舍地辞别了几位长辈,再次南下钱塘县。

  对此,孟老夫人很赞成,虽说希望孙女能够陪伴身边,但是她更希望,孙女能有个好归宿。有道是曰久生情,让孙女和林昭处着总归是好的,她很是放心。

  孟若颖曾经提议等春暖花开之后,接几位老人前来杭州的,孟老夫人似乎有些心动。可是顾七似乎没那个心思,借口两个孩子太小,不愿意离开江宁。

  无奈之下,只好作罢!

  等她们回到钱塘县,林昭亲自去运河码头迎接。仅仅是一个月未曾相见,可孟若颖看到林昭的时候,泪水还是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当真是一曰不见如隔三秋,彼此间甚为想念,那种感觉是一种幸福的折磨。

  若非顾及在码头上人来人往,怕是早就忍耐不住,扑进林昭怀中了。

  “回来了,春光明媚的,别哭!”林昭笑着打趣,孟若颖才破涕为笑。

  “家里都还好吗?长辈们身体可都还好?那两个小家伙呢?”林昭笑着问道。

  孟若颖点头道:“都好,身体都很硬朗,只是你没回去,难免有些遗憾,不过你带回去的礼物,他们很喜欢!”

  “嗯,今年争取抽空回去探望他们!”林昭也是无奈,已然决定,今年再忙都会回去看望几位老人。

  顾月伦笑道:“是该回去下,小颜固已经呼喊着要哥哥了……”

  “哥哥……”林昭迟疑了一下,旋即有些哭笑不得!

  小阿骨打的老爹完颜劾里钵不过才三十出头,自己曾经与之并肩作战,是以兄弟相称的。按照这个辈分,小家伙该管自己叫叔的。奈何他已经不是完颜阿骨打,而是与小表弟一同长大的颜固。

  算了,给他点面子,到底是喊叔还是喊哥,随他便了。已经让他失去了成为金太祖的机会,称呼上给点补偿也是应该的。

  “好,我会尽量的!”

  顾月伦避开孟若颖,偷偷上前在林昭耳边道:“爹爹说了,想要你和嫂子早些生个孩子……”

  “呃……”刚刚老来得子,现在又想当爷爷了?舅舅还真是着急。只是如此,岂非便宜了两个小家伙,成了小屁孩叔叔!

  “好,会加油的!”话是这么说,可林昭心里有数,短期内只怕不会如愿。沐思虹的身体状况不好,未曾痊愈之前,并不适合生孩子。反正自己还年轻,根本不必着急。

  “好了,回去吧,虽说已经是二月了,难免还是有些春寒料峭!”说话间,林昭挽起了孟若颖的手,三人一同上了马车!

  “若颖,茶叶和棉花的事情,我们得着手进行了!”马车上,林昭轻声说道。

  孟若颖点头道:“是,我着急从江宁赶回来为的就是此事!”

  林昭道:“茶树生长需要时间,这个不必很着急,倒是棉花,可以作为今年的主打……”

  “嗯,你打算今年开始就投入产出棉布吗?”孟若颖揣测着林昭的想法,在商业方面,林昭的想法常常出乎意料,结果却是相当的不错。

  “不,太快了,世人已经对丝绸和麻布习惯了,棉花虽好,但是他们未必会喜欢。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少量制作,看看人们的接受程度。”林昭说道:“今年种棉花,主打的是棉衣与棉被!”

  “也好,棉被冬天分外暖和,肯定会有人喜欢的!”

  林昭笑道:“棉花现在的产量不高,棉被是个好东西,所以现在我们该走高端路线,从上层着手。”

  “高端路线?”孟若颖有些诧异,不知道林昭又做和想法!

  林昭道:“你还不知道,正旦之前,我派人送汴京送了几套过去。是送入皇宫的,进献给太皇太后、皇太后和官家的礼物,相信他们体验过之后,会很喜欢的。”

  “表哥高明啊,皇宫里喜欢,民间传开只是时间问题!”顾月伦如今在经商方面也越发的有见识了。

  “那是自然,让皇太后给我们打广告去吧,保准明年汴京城里棉被畅销!而且不止如此,棉花是个好东西,在整个大宋朝推广种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这些唯有皇帝才能办到,现在就先让知道棉花的好处,将来一切都好说。”林昭笑道:“所以我们今年要广种棉花!”

  “可是我们事先准备的土地有限,去年精力有限,当时没想到这么多,怕是种植不了多少……”孟若颖不免忧心忡忡,有些事情也在意料之外,去岁他被粮食的事情弄的筋疲力尽,哪里还能够顾及的那样周全!

  “没事,不打紧!”林昭笑道:“我有个新想法,而且不只是商业这么简单,还要与政务联系……”

  “呃,商业与政务……”孟若颖与顾月伦都有些懵了,不知道林昭又有什么新奇的想法!

  ~~~~~~~~~~~~~~~~~~~~~~~~~~~~~~~钱塘县申请青苗钱的人不是很多,不过还是有一小部分人觉得,青苗钱对他很是必要。可是当他们申请时候,才发现有些难度。

  因为很少有上等户愿意担保,面对这些资产本就微薄,还款能力弱的百姓,常平仓怎么敢轻易将粮食借给他们?到时候借了不还该怎么办呢?青苗法的又一个弊端暴露出来。

  青苗钱的存在实际上是替代了民间的高利借贷,老百姓依旧在受剥削,对象没变,但是剥削者从大地主变成了国家。

  如果是百姓借地主的钱财不能按时归还,土地就会大地图占有,农民只能租重地主的土地。由自耕农转化为佃农,要知道自耕农是封建王朝主要的纳税群体。所以这种土地兼并的结果,导致最终的结果会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下降,这是一个根本矛盾。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很重要一个目的,就是想要用国家代替大地主的作用,从而抑制兼并。可是在有些问题上,难处也就随即出现了。

  要是老百姓还不上借款和利息,该当如何呢?向大地主一样,去将老百姓的田产没收?可是如此一来,自耕农破产与减少的事实并未改变。

  于是乎他们想出来保人,可是真正的上等户是不需要青苗钱的,不愿意担保。于是乎很凌乱的局面就出现了,想要借款之人借不到,不需要的人却被强迫来借。

  很多的上等户本来很富裕,就是因为被强行拉来成为保人,因为其他人无法还款而不断造成损失。最终逐渐变得贫穷,甚至是破产!对这些上等户而言,完全就是无妄之灾。

  王安石的变法的效果很好,国朝的财政收入逐步上升,似乎效果不错。可是在扭曲的执行下,未尝不是一种本末倒置,竭泽而渔。

  贫户是否因为青苗钱渡过难关而富裕起来不得而知,但是显而易见,上等户因此无故破产的比比皆是。穷人没有富起来,富人却变得更穷了,其中很大一部分钱进入了国库。

  这也是王安石与司马光争执许久,王雱问过林昭的问题,到底是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总而言之,一切变得有些怪怪的,总感觉有些不自然了。

  而这种变化现在已经开始了,其他的州县已经很常见。因为钱塘县,林县令并没有用强制手段推行青苗钱,所以暂时并未出现严重状况。

  既然上等户是纳税的主题,那为什么还要因此而破坏他的存在呢?这种舍本逐末,自毁长城的事情,林昭不愿意做!

  于是决定,在担保人这件事情上,另寻他途径。

  钱塘县确实有那么一些已经揭不开锅的百姓了,比如陈三一家,他们眼巴巴地等待着青苗钱的到来,可是因为担保的问题,迟迟无法落实。他们已经等得有些着急了,生活已经快要无以为继。

  可是担保人的问题该怎么办呢?县令老爷为什么不为自己找担保人呢?从富阳县的亲戚家得到消息,那边只要有人借青苗前钱,担保的问题根本不用艹心,任何的手续都已经能够办妥,保准不会出问题。官府都已经给办妥了,可是到了钱塘县,这事怎么变了呢?

  为何迟迟不见动静啊!陈三甚至想要去县衙门口敲大鼓,亲自进去问问县令老爷。最终在家人的劝阻下,才放弃了这个想法。

  可是总不能这样一直等着吧?总该给个办法才是!陈三真的有些着急了,想要尽快拿到青苗钱。至于如何还款,他似乎根本没有想过,下意识地则想到还有担保人……就在此时,一行人进入他们所在的村庄。从服饰与队伍规模大抵可以判断,应该是官府中人没错。

  陈三很是兴奋,青苗钱要发了吗?

  可是事实让他失望了,很快他们便发现,县令老爷带来的并非青苗钱,而是一种叫做上商铺加农户的模式……

TOP

0
第一八六章 棉田推广

  商铺加农户!

  这便是林昭想到的办法,借鉴于后世的公司加农户模式!

  看得出来,这些人大都出身贫寒,想必生活也很紧张,他们的还款能力也就不言而喻了。没有担保人的情况下,常平仓根本不敢借粮食给他们。

  至于赈灾救济,数量已经很大,已经从朝廷规定的三个月延长到了五个月。这在大宋朝是绝无仅有的,此等救济迟早还是会结束的,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必须要想到一个办法,不仅能够帮到他们,还能从中获利,形成一个良性发展循环。

  思来想去,林昭想到了这个办法!

  今年他们打算大规模推广棉花种植,可是购置的土地终究有限,根本种植不了多少。何况种植棉花需要有大量的人力,想要支撑着全力运作起来,难度不小,而且规模会受到限制。

  能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呢?

  恰好因为这个青苗钱担保人的事情,两个问题缠绕在一起,本来很让人无奈,很烦恼。恰好有这么一个契机,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而且还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林昭想到,可以动员这些想要领取青苗钱艰难度日的百姓来种植棉花!

  没错,就是这样!

  然后等待秋日采摘之后,再由孟氏商行统一收购,而钱塘县衙则全程参与,居中主持调停。说白了,就是孟氏商行与老百姓商议。签订了一个协议一样。一个负责种棉花。一个负责收棉花,属于定向收购模式!

  “棉花,这是什么东西?”陈三与全村的老百姓完全是一样的心态,很是好奇。看着林昭带来的果实样品,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好奇不已。

  一团雪绒一样的东西,又轻又软,轻轻一口气便能飞上天空。倒是那雪白的样子。看起来感觉很是不错。

  “这个便是棉花?”陈三将信将疑地看着棉花样本,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

  “不能,这个并非食物,而是一种经济作物……啊,不……”林昭解释道:“此物类似于丝绵和麻,是可以用来做布料的……”

  “布料?”村民们更是好奇了,这么柔软的东西,轻飘飘的怎么能用来做布料?做出的布料也会是这样的,这个模样,那能穿吗?

  很多人都将信将疑。对此充满了疑虑,一时间似乎有些难以接受。对此林昭完全理解。毕竟是一种新的作物,老百姓们没见过,有顾虑是很正常的事情。

  尤其是对于古代的农民而言,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字——吃!所有一见面,首先有人就会问,这个东西能不能吃?对于他们而言,食物永远是最关键的。

  所以如果官府说让他们种植稻子,他们二话不说,肯定会赞同的,可是棉花这玩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县令大人,你让我种植这个……棉花?”陈三将信将疑。

  林昭轻轻点头:“没错,今年本官希望你们能种植棉花!”

  “这玩意又不能当饭吃,还是……”陈三话锋一转,问道:“县令大人,为什么我们的青苗钱不能发放呢?”

  “因为缺少担保人,所以常平仓不敢轻易放钱粮……”林昭心里也知道,这些人着实是着急。

  “担保人不缺啊,村东头的王家就是上等户,完全可以让他给我们担保啊!”林昭微微有些诧异,没想到这喜人对青苗钱如此上心,竟然不愿意听自己多说,径直问起此事。

  林昭笑着问道:“那你问过王家没有,他们家愿意为你们担保吗?担保之后,你们又能按照归还吗?”。

  陈三说道:“只要县令大人发话了,王家肯定是会担保的,我们秋天收了粮食,自然会连本带利一起归还的!”

  林昭顿时哭笑不得,自己要求否决强行摊派,不愿意让上等户为难,受到损失,甚至导致破产。可是万万没想到,寻常的贫苦老百姓竟然瞄上了他们,竟然主动提出来让官府出面帮他们要求担保,这算是怎么回事?

  至于归还,听陈三说的头头是道,信誓旦旦,可是后半句话明显说的没底气,有些事情已经算是一目了然了。这个时候一些小民意识就越发的强烈了,很多人想着趁此机会占便宜,至于承担责任却是支支吾吾。

  “可是朝廷有规定,不能强行摊派,王家若是不愿意,本官也不能要求他们什么……”林昭依旧赖着性子向村民做出了解释。

  “可是富阳县就是这样,只要官府开口,上等户都会出面担保的……”陈三似乎有些不服气,亦或者有些不甘心。

  林昭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富阳县也是杭州下属的一个县,与钱塘县平级,相对来说富庶程度略微低了一点。因为皇帝赵顼突然下令,将青苗法推广的范围从钱塘余杭两个县,扩展到整个两浙路。

  富阳县自然也在其中,如今正如火如荼,只是没想到这种强行摊派的事情已经出现了。其实这事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可是官差并没有知己要求,但可以用许多间接手段,逼迫上等户做出让步……

  更让人无奈的是,寻常百姓看在眼中,大为赞同,对上等户不多加感激,反而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一点当然是让人无奈。

  林昭摇头道:“富阳是富阳,这里是钱塘县,本县没有此等规定……”

  “可……”

  见县令老爷说得如此坚决,陈三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县令似乎有些生气了。不管怎么说,一个小老百姓还是很畏惧官员的。

  “没有青苗钱,我们怕是熬不过去这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县令老爷你也知道,去岁遭遇了水灾,几乎是颗粒无收……”

  感情之前是白说了?林昭很是无奈,不是更给他们送解决办法嘛,根本不多听,就知道在这不断抱怨……

  林旭道:“你们的困难官府都知道,本官今日前来,为的就是帮助你们解决困难!这个解决办法就是种植棉花!”

  “种棉花?”很多人刚才都只是看热闹,根本没有将其当做一件正事,心里自然是多有嘀咕。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相信,毕竟没见过,有种天然的排斥。不过细心之人发现,林县令如此郑重其事,堂堂一县之首来到这穷乡村里,难道是来开玩笑的?

  说不定这棉花当真有特别之处,且先看看吧!

  林旭笑道:“本官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棉花确实不能吃,但是棉花同样也可以卖钱。只要有钱,什么东西买不到的呢?粮食你想要多少,都没有问题!当然了,你们要是不放心,那我们完全可以棉花换粮食就是了!”

  “敢问县令大人,到底是个怎生说法?”已经开始有人感兴趣了。

  林昭见状,会心一笑,喊道:“本官会向你们提供棉花种子,还是派人来教你们棉花的种植与采摘。等到秋天采摘收获之后,孟氏商行会来收购的,放心好了,有官府做担保,一定不会出岔子!”

  “那收购的价格呢?”有人问到了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

  林昭道:“我们也就不定具体价格了,这样好吗,到时候按照粮食的市价为基础,棉花的收购价格是粮食价格的两倍或者三倍,如何?

  不过目前为止,棉花的亩产记录的还不是很详细。这样好了,按照你们的每亩地的产量来计算,到了今天,棉花收购之后,两倍亩产的粮食如何?当然有人想要现成的铜钱,也没问题!”

  话说到了这份上,条件是何其优厚已经不言而喻。本来很多人还是有忐忑疑虑,但是现在说的清清楚楚。

  相当于官府是来送钱送粮食的,只要愿意种植棉花,将来就能够拿到两倍的亩产粮食的收益?这等好事到哪里去找?

  两倍亩产的粮食?想想心里就乐开了花,根本就是稳赚不赔,还会大赚一笔的。至于这个棉花,管它是什么呢?只要有人愿意给钱,什么不能种呢?

  相比之下,有了这样的许诺,谁还会想着青苗钱?毕竟那玩意也是有两成利息的,到时候只能收八成的粮食,现在好了,可以拿到二十成的收益。这些村民又不傻,这等好事谁会拒绝呢?

  “县令大人,你说的是真的?到时候不会欺骗我们吧?”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担忧。

  林昭笑着摇头道:“不会,县衙参与主持,向你们承诺,钱财一定如数奉上,我们可以签订契约!!”

  “那好,这棉花我们种了……”村民们痛快地答应了,这是县令老爷亲口许诺的事情,还会有错吗?

  棉花种植推广算是走出了第一步,尽管代价很大,但是林昭觉得无所谓,是值得的。只有这样才能诱惑那些百姓参与其中。这种事情,只要走出了第一步,后面就容易的多了。

  不就是两倍的粮食嘛,孟氏商行完全可以负担得起。现在就等着秋天,一片片白色的棉田收获了!

TOP

0
第一八七章 自愧不如“蔡太师”

  “公子,两倍的亩产是否太高了,你可说的是粮食的亩产啊!”一同跟随的孟家商行李管事不禁连连咋舌,当公子对村民中许下这样诺言的时候,他这心里开始有些不是滋味了。

  林昭笑道:“怕什么,不就是钱粮嘛,给就是了。要知道,有投资才有回报,等候秋日收获之后,这些钱我们肯定能够赚回来。”

  “其实不必给他们那么多钱粮,他们也会愿意的……”李管事低声说道,这厮精打细算成了习惯,也略微有些抠门。

  林昭只是淡淡一笑,浑然不在话,他从来不曾将些许钱财放在心上。做事情眼光必须要长远,何必计较一时得失呢?这个道理李管事不会懂,所以他始终只能做个管事!

  林昭吩咐道:“这事情你要跟进负责,我怎么安排的你就怎么做,千万不可自作主张,出了岔子唯你是问!”

  林昭也是担心,这些人没有大局观念,一时动了贪念,耽误了大事!

  “是是,我知道了!”李管事没想到林昭如此严厉,当即唯唯诺诺地答应下来,其他事情根本不敢多言一句。

  “记住就好!”安排完这件事情,林昭现在拭目以待结果。还有汴京皇帝赵顼与宰相王安石那边该如何解释,这也是个重大的问题。希望这边有好消息,到时候也能好说话一些!

  ~~~~~~~~~~~~~~~~~~~~~~~~~~~~

  “钱塘县在种棉花?”听到这个消息时,蔡京有些诧异,或者说有些莫名其妙。

  “是的!听说林昭搞了一个叫做商铺加农户的模式,让老百姓种植棉花,秋天收获之后,再由孟氏商行统一回收,价格很高。”蔡京这次回闽地老家省亲,带来会一个同族兄弟蔡和,作为自己的心腹师爷!这年代。做事情必须要有完全信得过的人才行,而族人无疑是首选。

  “棉花,此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何以闻所未闻?”蔡京完全是一头雾水,摸不到头脑,第一次这个名称感到十分新奇。

  蔡和道:“据说此物是大食人从天竺国带来的!”

  “这就对了!”蔡京瞬间就想明白了,林昭曾经担任过市舶提举官,能够接触到的大食人。接触到来自于海外的农作物并不奇怪了。

  “据说这个棉花白白的,很轻柔,像是雪花绒一样的东西,好像可以用来织布!”蔡和将听到的新奇事情全部讲给蔡京。

  织布?蔡京虽然好奇,奈何对这些东西全然没有了解,只能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林昭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蔡和道:“没有人见过那棉花长出来到底是个怎生模样,至于用途也只能是道听途说。可是林昭似乎对此非常重视,给出了粮食亩产两倍的报酬,如此厚利,钱塘县的农户很受吸引,参与的人着实不少。”

  棉花以前只是在余杭郡王府当做花卉观赏,其他的种植全都是大食人在进行。其他人没见过纯属正常。

  “如此看来,这个棉花当真非同寻常,且先看着吧,林东阳的非凡之处多了去了,我们是学不来的。”蔡京虽然有状元之才,但是在林昭面前,始终逊色了一些。

  开始的时候,蔡京心里还有些不高兴。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念头。可是时间久了,可以明显感觉到,人家的能力确实比自己要强得多,所以有些事情不承认不行。蔡元长心中那一丝不明显的嫉妒开始向钦佩转变。

  尤其是上次,林昭自己内忧外患的时候,仍然想办法顾念自己,不连累自己。做法十分的仗义。正是因为这件事,蔡京对林昭的好感直线上升。

  同时蔡京也考虑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林昭深受皇帝赵顼与宰相王安石的青睐,杭州知州赵抃与通判苏轼也与之关系良好。如此好的人脉。如此光明的前景,与林昭交好,对自己的仕途前程也是大有好处的。

  要不怎么蔡京能成为六贼之首,名垂青史的大奸臣?有些素质与理念是一早就具备的。状元身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县令是起点,他心中已经树立远大志向,将来定要入阁拜相,位极人臣的!

  “那钱塘县青苗法的情况如何?”这才是蔡京最为关心的问题。

  蔡和沉声道:“大体的情况和我们一样,青苗钱的需求并不是很高,所以参与的人不是很多。”

  对此蔡京也是无可奈何,他和林昭遭遇了相同的情况,颇为苦恼。尤其是青苗法不能顺利推行,更是让他着急。他是新科状元,可是一开始就做一个县令还是有些过了,蔡京很清楚,这是管家的抬举。

  越是特殊,越是破格任用,受到的关注必然就更大,加之这青苗法,天下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自己。

  同时也是官家的期待与重视,要是表现的不好,让官家失望……不管是报答知遇之恩,还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计,都不容许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蔡京的压力很大!

  所以当皇帝赵顼选定余杭县成为青苗法试行地之后,蔡京格外的上心,就是想要做出成绩来。从去年秋天开始,就已经开始在推行了,但是效果似乎并不是很明显。

  去年是小打小闹,但是今年绝对是很正式的。可是效果依旧不怎么好,这让蔡京有些着急了。

  林昭遇到的问题,他全都遇到了。所以他分外关注林昭的举动,想要看看经验更为丰富的林昭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也好从中借鉴。相比之下,他到底有些稚嫩,太过缺乏经验!

  蔡和继续道:“不过林昭似乎一点都不着急,没有多少人借青苗钱他似乎无所谓,并且严厉禁止强行摊派。说实在的,连钱塘县的那些小吏们都有些着急了,毕竟青苗法迟迟不推行,他们也没有油水……”说到这的时候,蔡和有意无意地看向蔡京,因为这样的事情,在余杭县也很常见。

  果然,蔡京的表情微微有些不自然了。余杭县的小吏们到底是怎么做的,他不说知道的清清楚楚,但还是心里有数的。可是又能怎么样呢?水至清则无鱼,他要指望着这些人帮自己干活,不让他拿点好处似乎也不现实,蔡京对此也是相当的无奈。

  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这样,青苗法的推行才能不受影响,这一点是蔡为看重的。所以他没有林昭那个魄力,绝不强行摊派,他是做不到的!

  “钱塘县担保人的状况如何?”蔡京轻叹一声,这是另外一个难题。

  蔡和道:“和我们一样,没有多少人愿意出面做个担保人,上等户都是避之不及。这一点林昭同样没有强求,为了解决那少数借款人的需要,他让孟家出现,搞出了这个棉花种植的举动。”

  他难道一点都不着急吗?蔡京心中再次涌起这个强烈的好奇。关于上等户担保的事情,已经成为所有青苗法推行地区的一个焦点,很多官员都在为此烦恼。

  有的州县,官员们无可奈何,只得强行要求上等户为他人作担保。手段十分强硬,已经搞得怨声载道,因此而发生的悲剧也不少,比如临近的富阳县就是如此。在这一点上,蔡京还算可以,并未做的很极端。

  蔡京本人没有直接参与,但是他手下的人会怎么做呢?余杭县的小吏们为了出成绩,做事时虽然不会那么明显直接的去强迫,但是明里暗里会通过各种手段去暗示。

  普通百姓怎么敢与官府做对,在官吏们的暗示与点拨之下,不得不屈服。其实上还是一种变形的威胁,只不过做的不是很明显,终究还是五十步笑百步。

  对此蔡京一直是睁只眼闭只眼,完全是一种默许甚至是纵容的态度。因为只有这样,青苗法才能顺利推行,这同样是自己需要的政绩。

  现实就是这样的无可奈何,自从成为新科状元,成为官员之后,他才发现现实残酷,与书中的仁善清明的朗朗乾坤完全不同。至于圣贤之书中教导的仁义礼智信,在现实中并非完全可行。

  人要懂得变通,否则在这条路上,当真很难走下去,这是蔡京为官以来最大的体会。

  可是他终于不能像林昭那样洒脱,本以为可以从钱塘县借鉴点办法,可是现在看来,根本不行。他没有孟家那样的财力支撑,更没有棉花这种神奇的东西,甚至连林昭最终的目的是做什么,他都不清楚!

  更为重要的是林昭的心态,这种办法或许能够解决眼前的状况,可是青苗法的推行无疑是耽误了。到时候该怎么向官家和王相公交待呢?蔡京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很为难,可是人家林昭似乎完全不在乎似的。

  这便是他与林昭之间的差别,也是不及林昭的原因所在……

  蔡京不由长叹一声,这是到底该怎么办?同时他也对林昭分外佩服,隐约有种想要跟随林昭多加学习的冲动。

TOP

0
第一八八章 意外失望林县令

  在青苗推行的问题上,林昭很严厉,态度很坚决;蔡京很为难,睁只眼闭只眼,可是杭州其他的官员就另当别论了。

  时间已经进入熙宁三年的四五月,天气逐渐炎热了,夏收已经开始进行。各地放出去了不少青苗钱,都眼巴巴地等待着夏收之后结账!

  在杭州,气氛尤其的紧张。

  因为去岁秋雨连绵,导致秋耕秋种都有所耽误,播种情况可能不足正常的一般。所以今年杭州夏收的情况必然是可怜巴巴的,欠收是肯定的。

  但是青苗钱的归还确实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问题,尤其是青苗法推行的第一年,格外受到关注。何况这是一次收回本息,各层级的官吏对于获利的情况都格外的关心,所以谁都不敢马虎。

  按理说两成的利息看似很多,但相比于那些大地主情况还是要好一些,百姓是可以承担的。青苗法政策本身还是很有优惠的,王安石对此充满了期待,希望此举不禁可以抑制土地兼并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想的很好,执行起来就有难度了,尤其是在去岁遭遇过水灾,粮食明显欠收的杭州,这个问题就越发的尖锐了。

  百姓们凭借着州县良机的赈灾粮,以及青苗钱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可是实际上最艰苦的日子还没有到来。

  因为眼看夏收到来,终于可以收获为数不多的粮食了,可是尚未来得及喜悦,就该向朝廷归还粮食了。而且是连本带利的。

  如果是丰收的年景。这不算什么。但是现在……一切就不一样了!

  对于相对富裕的殷实之家来说,兴许也不打紧,咬牙也就过去了,但是对寻常百姓而言,就有些要命了。

  因为粮食一旦归还,他们在秋收之前又将面临缺乏口粮的局面,生活仍然难以为继。

  可是朝廷的地方官才不管那么多他,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政绩。放出去的粮食是必须要收回来的。于是乎这种强制手段都用上了,毕竟欠债还钱,收回粮食是天经地义的,地方官这么做,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何况在那个年代,寻常老百姓怎么斗得过官府呢?无可奈何之下,只得交出粮食,于是乎他们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苦之中。

  这种落差很大的感觉,当真让人有些难受!刚刚才给了他们希望,瞬间又将他们的希望摧毁。将他们逼上了绝望的境地,试问谁的感受能好?

  于是乎这些百姓们开始怨声载道。对于朝廷所谓的青苗法更是鄙夷,不满,各种负面情绪就开始酝酿爆发出来。刚开始发给他们钱粮的时候,他们满心欢喜,可是现在,完全是另外一种感受。

  还有一批人,他们本来没有向官府借青苗钱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家底也算殷实,可以度过目前的难关。

  可是因为朝廷的一些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强行摊派,你不借也得借!官府的想法很好,这些殷实之家,借了之后完全可以还得起,不必担心到时候的回收问题,利润完全是可以保证的,而且还不用多费用付,这样的好事地方官自然愿意投机取巧。

  于是乎青苗法推行的账目上数字很客观,可是对于这些强摊的老百姓而言,就很郁闷了。他们明明可以不用借用钱粮,等到收获之后,所有的粮食都是自己的。可是现在,他们就得平白无故地损失掉两成的利息钱。一年辛苦劳作,两成的钱财就这么送了出去,哪个心里能好受?

  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地方官府胡乱行事,走样的执行,纷纷认定是这个新推出的青苗法害人。

  王安石绝对不会想到,设计如此完美,用心良苦的青苗法会变成如此模样,被让老百姓苦不堪白,民间的风评也格外的差!甚至已经是怨恨与抵制,这种情绪从一开始就滋生了!

  当然了,最为痛苦的应当属于那些上等户了。按照青苗法法令的规定,五户或者十户为一保,其中富裕的上等户来做保人,为借款的百姓担任担保人。朝廷的本意很明确,互帮互助,如果借款人无力偿还,还有担保人在,不至于放出去的钱粮收不回来。

  这个条文,从一开始设定的就很不合理。可是王安石却浑然不觉,直接无视掉了人性,直接无视掉了上等户的不满与反对。

  夏收之后,便是收回债务的时候。

  在杭州地面上,因为灾荒的缘故,很多百姓还不起青苗钱的本息。有的是因为归还之后所剩无几,所以有意的拖延或者少华。当然了,也有那么一部分,是故意的恶意拖延。

  寻常借款的百姓十分散乱,想要从这些人追回本息,费时费力,还吃力不讨好。地方官哪里肯费这个力气,加之上面又催的比较紧,为了方便起见,全都将目标对准了那些做担保的上等户。

  可是这个做法对于这些上等户而言,完全是无妄之灾。他们没有借用一分钱,一粒米,这个是却要平白无故付出这么多,心里肯定是老大不愿意。

  地方官哪里肯与他们多讲道理,因为有担保的存在,完全是可以强行收回钱粮的。这些无辜的上等户只能活该倒霉,因此付出了大量的钱粮。官府还很客气地留下一句话,让他们去找那些欠款的百姓去收账。

  官府出面可以不讲理,可以采用强制手段,可是寻常百姓之间呢?让这些上等户去收账,兴许可以收回来一些,可是大部分时候都成为了烂帐。有的人不愿意归还,还有一些是当真归还不起。

  上等户们注定了也要平白无故地遭受损失,在他们眼中,青苗法完全就是对他们的抢掠,让他们深恶痛绝。

  所以从一开始,老百姓们便对青苗法起了恶意,很是反感。可是反感又有什么用呢?他们的意见直接消弭在了阵阵风中!

  杭州知州赵抃的神情很凝重,在此之前他便不是很看好青苗法,在汴京的时候变与司马光等人一起反对过。他离开汴京,前来担任杭州知州,与此多多少少有些关系。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意识到青苗法的危害会有多严重。可是知道现在,亲眼所见的时候,才深刻体会到,情况远远超乎想象。

  现在他是明白,司马光担心的一点都不错,自己的坚持也没有错。青苗法的内容兴许很好,但是正如很多人担心的那样,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不少。

  杭州下辖八个县,有六个已经乱成一团,唯独钱塘与余杭情况要稍微好一些。

  情况最好的是钱塘县,林昭几乎可以说完全没有推行发放青苗钱。而是用赈灾粮与商铺加农户的模式所取代。

  此刻,钱塘县的夏收正常进行,至于那些本来该借款的百姓,现在正在全心全意地种植棉花!林昭让那些大食人指导了一批棉花种植能手,继而将种植技巧传播到了各个乡村。

  眼看田地中的棉花叶子长的绿油油的,一个个青绿的果实已经出现了,有人好奇地拨开,发现当真是尚未成熟的绒絮之物,当真不能食用。

  不过没有关系,这些从未见过的作物虽然不能吃,但是有人付给他们酬劳。孟氏商行已经先行付给了他一半的粮食,让他们可以安稳地渡过最艰难的时候,绝对比其他县的百姓更加幸福。

  至于剩下的一部分,等到秋天棉花采摘之后,会另外付给。订金交了一半,手笔之大,已经完全让这些百姓放心。一个个全都很用心地与技术人员学习,好好侍弄地里的庄稼,只等着秋天的时候,领到另外的钱粮。

  所以钱塘县的百姓绝对是最幸福的,而且是无与伦比的幸福。相对来说,林昭的压力看似最小。可是林昭心里并不好受,并未因此有任何一丝一毫的庆幸,因为整个杭州的情况他都目睹在眼中。

  各种强行摊派,各种不地道的行为,以及百姓的反应与不良影响,林昭完全看在眼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当他观察到了解到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

  虽说这一切看似与自己无关,可是林昭心中却涌起了别样的失望。没错,很失望!

  重生之后,他一直对王安石的多有看中,就是期待着王安石变法能够让这个国家强大,免受异族入侵,以至于亡故,尤其是避过那可悲的靖康之耻。

  所以他一直想方设法地帮助王安石,多加支持,甚至因为各种情况被认定是新党中人。而事实上,林昭也确实比较倾向新法,并且为此付出了许多。

  可是今天,林昭的想法开始有些动摇,现实是如此残酷,对他的打击可不是一点的大!

  心中升起一种别样的失落,开始有些失望了!

  名垂青史的王安石变法从一开始就要失败吗?也许之前是因为自己了解的不清楚,没有一点防备,那现在呢?

  难道要坐视不理,任由变法就这么扭曲着继续下去?林昭觉得,也许自己该做点什么了.

TOP

0
第一八九章 寄予厚望王相公

  失望的又何止是林昭一个人,蔡京完全有相同的感受!

  如果说钱塘县因为要求严格,有效杜绝了强制摊派,青苗法的推行也是走了个过场,并未实际开展,从而避过一劫。

  钱塘县的情况最好,林昭最轻松!

  因为蔡京的为难与观望,余杭县强制摊派的事情虽然有发生,但是数量相对比较少,因此遭遇的损失也相对有限。

  加之余杭县本就相对富足,所以影响并不那么严重!

  同样的情况,蔡京开始对变法有些别的看法,有些轻微的动摇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蔡京曾是新党的忠实成员,王安石坚定的追随者。自从宋神宗年间开始,党争就开始日趋的白热化,而且竞争的模式与手段也变得十分极端。

  元丰年间,三十八岁的宋神宗赵顼英年早逝,年幼的儿子宋哲宗即位,当时由太皇太后高滔滔辅政。

  高滔滔一抓稳政权,立即启用当年旧党的第一号人物司马光出任宰相。司马牛不愧是司马牛,多年以来一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始终没有动摇,心里似乎也憋着一口气。

  所以一上台之后,就将王安石制定的所有新法条目废除!

  没错,是所有,不论好坏,一棒子全部打死。

  苏轼当时听闻消息之后感慨,其实熙宁变法中有一些内容还是可取的,这些完全可以保留下来。

  可是司马光充耳不闻,一律全部废除。不得不说,司马牛在这里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从此之后,新旧党争就变得有些出格,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所以当高滔滔死后,宋哲宗亲政之后,再次恢复新法。此后反反复复。一直如此。大宋朝王朝百年来坚固的根基,在这种变态的内斗之中也消耗很大,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有人说:宋朝并非亡于女真,而是亡于党争,这话也是有些道理的。

  后来宋哲宗无子而终,宋徽宗即位,任用蔡京主持大局。便立即恢复新法。由此可见,围绕熙宁变法的争斗延续了三代皇帝,宋王朝最后数十年的时间。同时也可以证明,蔡京对新法的信心与拥护。

  可是因为林昭的出现,蔡京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那么一点改变。原来的他是在熙宁三年才考中状元的,现在提前到了熙宁二年。

  原本他只是一开始并非是作为县令。原本杭州不是青苗法的试行地,他更加不会遇到一个对青苗法提出质疑的青年官员,并且对对方多有钦佩!

  愿意原本历史上的蔡京,看到的大都是光鲜的一方面,故而一直对青苗法很是支持,而且是非常坚定的支持者、执行者!

  但是现在,一切都因为林昭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

  不争的事情放在眼前。钱塘县没有推行青苗法,结果现在的局面最好。相反其他县因为推行青苗法而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至于余杭县,那情况更是心中有数,这种奇怪的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他们本来坚定的信心,美好的憧憬产生了巨大冲击……

  蔡京也开始有些动摇了……

  动摇归动摇。但至少不必为此发愁到焦头烂额,知州赵抃与通判苏轼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日子很不好过。

  整个杭州就两个县情况好,其他六个县一团乱麻,让他们两位地方高官情何以堪呢?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虽说不是因为他们而起。可是作为父母官还是应该全力来解决这些事情,稳定杭州局势,这一点很重要……

  可是该从何处下手呢?加之自己最初的主张不同,参与过多还可能会被认为是故意阻挠。所这两位高官也是无可奈何!

  一时间有些犯难了,这事情当真不好介入!

  ~~~~~~~~~~~~~~~~~~~~~~~~~~~~~~~~

  汴京城里,从去年秋天等到今年夏天,皇帝赵顼已经有些耐不住性子了。

  青苗法推行了这么许久,如今总算是要有结果了,这份心情,很是期待,也很是紧张。就如同拿着一张中奖概率为二分之一的彩票,等着开奖结果一样……

  夏收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去岁青苗钱似乎推广的不错,尤其是河南路、京东路与淮南路。这些本就是灾害容易发生,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推行青苗法自然很是不错。

  当然了,至于到底是采用什么办法推行的,具体的过程他永远不会知道的。

  所以说皇帝是最为可悲的人,终其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皇宫那巴掌大的天地之中。虽然富有四海,可是哪里能亲自去看一眼呢?

  就连所有的信息都是依赖于别人的眼睛与嘴巴,所以知道了永远只是结果,大部分时候还是有所隐瞒或者偏颇的结果。

  至于事实,很难讲皇帝有多少时候能够了解到实情,其中的可信度有多少,就更不好说了。

  故而皇帝是最容易被蒙蔽的人,这句话说的一点都不错!

  而今赵顼接到的消息就是如此,青苗法在这三路推行的情况极好,完全符合预期。这也正是他想要看到的结果,只有如此,才能够堵住悠悠之口,才能够证明皇帝的尊严与变法的正确性!

  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皇帝赵顼很满意,甚至很得意!现在就等着三路将具体实行的账目报上来,增加了多少财政收入将会一路了然,对此他充满期待。

  至于远在江南的两浙路,情况似乎还不明朗,听说是因为灾荒的缘故受到影响。如此虽然情有可原,可是赵顼心里隐约还是期盼,能够出个好结果。尤其是林昭与蔡京,希望他们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隐约有风声,听说林昭又在钱塘县搞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青苗法到底推行的怎么样不得而知。对此赵顼充满好奇,毕竟林昭总是给人意外惊喜,这次又不知道是什么。赵顼是个不重视过程,只重视结果的人,正拭目以待!

  王安石的心情也很不错,青苗法的推行的结果完全在意料之中,一片欣欣向荣,对此他很是舒心。

  他坚定地认为了青苗法是大有裨益的,加之早年为地方官期间,已经有过类似的实验,取得的效果非常之好,因此很有自信。

  青苗法在他眼中是完美的,所有的环节都有没有问题,所以结果只能是好的,不可能会有坏的。这就是王安石,一个固执并且很偏执的人,一旦认定了,十头牛都拿不回来,别人叫他拗相公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面对诸多反对的声音,王安石虽然看似镇定从容,实际上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急于用事实证明自己,说服他人!

  这个结果让人很满意,总算是可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了,至于执行的过程,王安石没有多过问,想必应该是错不了。

  至于民间的呼喊声,老百姓们怨声载道的声音,他全然没有在乎,甚至丝毫不知情。有个完美的结果就是了,过程已然无所谓。

  不过唯一让人遗憾的是两浙路那边的结果,因为道路比较远,这些消息暂时尚未送到汴京,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情况,一切都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王安石并不担心,因为林昭与蔡京都是他看好的人物,想必成绩会相当的突出,现在完全就是一种拭目以待的情绪。

  王安石与皇帝一样,都会林昭与蔡京寄予厚望!

  王安石这么想,他的儿子王雱却另有想法。因为他也收到了一些消息,林昭似乎没有下大力气推行青苗法,或者说好像有些走样,这让他很是诧异!

  赵顼和王安石看好林昭,王雱何尝不是呢?所以他分外关注林昭的一举一动,如果是林昭那边出现了意外,对他,对父亲都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此刻,钱塘,举足轻重!

  在这种情况下,王雱将所有的目光对准了杭州,对准了林昭!

  王雱很焦急地等待着一个重要的结果!

  ~~~~~~~~~~~~~~~~~~~~~~~~~~~

  关注林昭的原因有很多,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

  比如吕惠卿兄弟,出发点就与别人不同。

  他们的原因是仇恨,杀害手足的血海深仇!

  虽然有王雱的劝说,可吕惠卿怎么可能轻易放下仇恨呢?

  林昭,绝对不会放过你,一定要让你血债血偿!

  这句话吕惠卿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一直都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喝林昭的血!

  可是他很清楚一点,林昭不是他想要对付就能对付的。官家与王相公的亲睐有加,林昭的恩宠如日中天,报仇是很有难度的。

  至于一些非正常手段,吕惠卿嗤之以鼻,虽说他是个伪君子,但是骨子里也有种坚持……

  总而言之,他不想使用那么卑劣或者说赖皮的手段,更想要光明正大为弟弟报仇!

  思来想去,吕惠卿觉得,只有让林昭在皇帝赵顼和王安石心目中地位下降,失宠,才会有机会对付他!

  所以他兄弟二人一直小心地盯着钱塘县,一旦林昭有什么小失误,或者大问题,肯定不会放过的!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27 02:07